第四七一章新生活新氣象(下)
“武威侯他老人家,大發慈悲,賞咱們大家伙一口飯吃,給咱們大家伙,發了新房子、發了衣服,也發了糧食,這做人呢,都要有良心,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這樣的人,咱們六保不要,發現一個,清出去一個!”
說到這里,保長清清嗓子:“咱們六保有沒有這些狼心狗肺的東西?”
眾人不敢接過話茬,都沉默著。
保長笑了笑:“沒有呢,最好,有一個算一個,我姓劉的跟他勢不兩立!”
在遼東的安排,全旭可沒有想過要為其他人做嫁衣,做好事不留名,那也不是全旭的習慣。
所謂的忠誠,就是背叛的籌碼不夠。當然,潛移默化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哪怕到了崇禎五年,放眼大明,除非學不下去,老百姓是不敢造反的。
比如,移民到遼東的流民,他們寧愿遠走數千走,也不敢跟著李自成、張獻忠他們造反。
現在全旭的工廠也好,屯田的鎮也罷,包括全家軍在內,最重要的環節,就是進行思想教育。
除了原來的訴苦大會,現在又多了幾條,比如說,沒有全旭的恩賜,他們就活不下去,只有跟著全旭才能過上好日子。
通過反復灌輸,讓下轄的百姓和工匠、士兵都明白,誰對他們好,讓他們所有人明白,只有努力工作,生活才會越過越好。
就這樣,在新來的移民就利用軍隊的模式,百姓也是以老代新,灌入全家軍的理念。
劉保長望著眾人道:“官府就給咱們造的田契,一個成丁是一百畝,丁女是八十畝,分給大家的地,如果不種,那種連續荒廢三年,官府要收走,大家記清楚了沒有?”
“記清楚了!”
黃富春捏著還帶著墨水味道的田契,眼睛慢慢的紅了,他們家祖上,數代人的努力,好不容易積攢了一百多畝地,結果,變得一無所有。
現在,他又成了有地的人,有地才是稱為民。沒有地的人,連人都算不上。
“現在到明年的春天,還有差不多八九個月!”
劉保長接著道:“這么長的時間,大家都沒有事做,肯定做吃山空,現在擺在大明面前的路有三條,第一,就是咱們大家住的房子,將來會有更多的人過來,他們過來了,要有住房,住房怎么辦?那就靠咱們這些人去修,去建,距離咱們這里往北,大概有五十里,正在新修一座鎮子,需要人干活!”
黃富春舉起手問道:“保長,那去干活給口糧嗎?”
“給!”
劉保長伸出三根手指頭:“一天三十個大子,包一日三餐,男女都要!”
黃富春問道:“我看到那些修路的,一天給五十個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