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朝的時候,御史大夫就是專門盯著丞相,一旦揪住丞相的小辮子,那就可以御史大夫可以頂替丞相。
如果執行這個同理法律,揪住貪官或者可以瀆職的官員,官場風氣馬上可以清凈下來,這就有了足夠的動力去舉報了。
崇禎是一個君子,也容不得孔貞璠這樣的丑聞。
這比貪腐更加嚴重。
然而,還沒有等崇禎動手,孔貞運告病的奏折送到了天津。
據說孔貞璠把孔貞運氣得中風了,已經中風的內閣閣老是不可能再擔任內閣大臣的,于是孔貞運辭職了。
崇禎其實并不知道,孔貞運的倒臺,就是全旭在暗中推波助瀾。
這并不是第一個因為全旭倒臺的內閣大臣,當然,也不可能是最后一個。
搞倒一個內閣大臣,在崇禎朝,真不是什么高難度的事情,甚至上說,這事比賺十萬兩銀子更容易一些。
事實上,掌握著輿論陣地的全旭,報復卻根本就沒有停止。
崇禎八年的十月中旬期刊,重點刊登了科舉賄賂案,這是周延儒倒臺的罪名之一,也是溫體仁與周延儒一對好基友,相愛相殺的結果。
隨著周延儒縱子行兇、勾結朝臣、挑起黨爭、科場舞弊、徇私弄權同一柱柱,一件件被翻了出來。
引得輿論一片嘩然。
文臣的習慣性的開始亂咬。
周延儒雖然被溫體仁趕出內閣,可是在北京還有一定的能量,結果引發朝廷的震蕩,崇禎還沒有回到京城,京城已經是一地雞毛。
全旭攻擊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這個執政群體,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早已讓百姓們不滿了。
現在的問題是,全旭推波助瀾,讓官員成了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以前官員和讀書人不管去到哪里都是關注的焦點,地方官吏圍著他們轉,縉商士紳百般討好獻媚,美人暗送秋波,那是何等的風光?
可惜,讀書人這個群體的形象已經被打擊得體無完膚,這真不是全旭潑臟水,而是他們屁股真不干凈。
百分之九十九的案件都是真實的,全旭唯一的作用就是公布出來,隨便加油添醋,結果倒好,他們沒人理了。
特別是百姓……鬼曉得你們是誰?一邊去,別擋著我們的路!
“你們這些卑賤的庶民,膽敢輕賤我等士人,實在太不像話了!”
“生兒子沒屁眼的狗東西!”
“你罵誰呢?”
“想打架嗎?老子忍你們很久了,來來來,咱們兌命,一命換一命,誰怕誰?”
PS:不知不覺二百多萬字了,突然間有些疲憊,弱弱求個保底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