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將廢除募兵制,改為義務兵役制,所有適齡青年,只要不是殘疾或者有先天性疾病,都必須接受體檢,合者者入伍參軍,在軍隊里接受為期兩年的訓練,逃避服役義務者將被打入黑名單,這輩子都沒法出頭了。
在服兩年義務兵役期間不得在地方找對象,違令者,嚴懲!
兩年之后,表現出色又對軍旅生活充滿興趣者可繼續服役,成為職業軍人,有相當優厚的工資和一系列的優先政策,一句話,當一名職業軍人不僅光榮,而且很有前途。
武將的頂峰就是上將,但整個帝國皇帝以下最高領導人是帝國首相。
一應民生經濟、政治外交、人事任免,都由首相全權負責,元帥無權干涉。當然,首相實行的是競選制度,上將也可以競選首相,但在競選之前必須脫軍裝,跟軍界斷絕關系,否則不得參選。
這一條無疑給文臣集團吃了一顆定心丸。
雖說重開都督府、建立海陸軍府基本上斷絕了文臣插手軍隊的可能性,讓武將有地位有了極大的提高,但大明的基本國策依然是文官治國,他們的地位并沒有降低,只是要接受武將集團有限度的挑戰了而已。
軍隊改革之后,接下來則是文官的改革了。
文官官制改革比起軍制改革來復雜得多。
沒有辦法,這一改革直接關系著千百萬讀書人的利益,任改改動都影響著無數學子的命運,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災難性后果。
元朝是怎么完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降低了讀書人的地位,將讀書人打成了老九。
差不多是跟乞丐、娼妓的地位差不多了。
那些讀書人沒了出路,自然要造反的,偏偏元朝又很能作死,所以這個超級大國一下子就被弄死了,渣都沒剩下來。
所以到了明朝中葉,大家明知道現有的制度有很大問題也不敢去動,寧可抱殘守缺混下去也不敢改革,害怕重蹈元朝的復轍。
不過全旭沒有這方面的顧慮。這一仗把大半個大明給打爛了,沒了那么多壇壇罐罐,他反而可能放開手腳,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
而崇禎就絕對做不到,全旭比崇禎更有優勢的地方就在于,他擁有歷史全世界政治的知識,也了解民間的百姓生活,也了解經濟,雖然他不是經濟專家,可是后世經濟理論的書籍太多了,就算不看專業書籍,影視劇也可以看到。
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全旭對大明現行的制度的弱點看得一清二楚,而崇禎能看到的只有紫禁城這一方天地,知道有問題,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全旭新政關于文官官制改革的第一條就是,廢除次輔和樞輔,首輔改名為首相,政務院最高權力系于首相一身。
首相由軍政兩界最杰出的人才競選產生,皇帝無權任命,不得干涉競選,不管選上來的是誰,只要程序合法,皇帝都必須予以承認。
同樣,皇帝也無權罷免首相,內閣也可以彈劾首相,必須過半數。
全旭的內閣,可不是三五個人,而是七八十人,甚至可以上百人。
各部部長,各省高官,各師師長、都督府都督,各艦艦長都可以進入內閣,參與首相的選舉。
這樣以來,內閣其實是等于議會。
而且是像英國的上議院。
但是首相,卻有著明確的任職履歷,必須有基層工作經驗,必須有邊境工作經驗,同時精通庶務,而不像朱氏大明一樣,考試可以考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