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椒即茱萸,色分青赤,青多赤少,實圓,漿果入菜,其味辛柔。
而眼前此椒實小頂尖,實是吳椒,古書云榝者。
《文》曰:榝似茱萸而小,赤色。最為辛辣。
雖同產江南,性大不同。”
慶云大奇,“哦?這辛料還有這許多講究?”
那祖瑩不過一個孩童,說道興起時,哪里忍得住,得意的續道,
“當然。
雖然椒字用來代指辛料,但這里面種類可多了。
最常見的四類辛料是川椒,秦椒,吳椒,越椒。
古時椒專指川椒,丑而麻面,性辛味麻。
秦椒稱檓,色分赤黃,亦稱花椒。
吳椒名榝,最是辛辣。
越椒辛甜,江淮之間,時喜用之,如今的名氣卻是最大。
其實好辛之人,首推吳椒。
川人雖有川椒,但趨吳椒之美,引入蜀中稱為藙。
采藙晾干,以油煎之,其香撲鼻,佐餐索餅,最是美味。”
小王爺聽祖瑩言之鑿鑿,便將廚子喚了上來。
取來采買的所謂“越椒”,果然根根都是寸許長短,色紅尖細,不似普通越椒。
便讓祖瑩向那廚子解釋油煎之法,然后再吩咐煮些索餅,分與眾人食用。
這索餅,就是現代面條的雛形,寬厚如帶,類似現在西北的biangbiang面。
等到新鮮的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送了上來,那香味真是繞梁三匝,彌漫不散。
這第一碗,自然是端給了方才嗆口的殷美人。
殷色可本來并不喜食辣,但這索餅的色香味都是極佳,腹中被勾起的饞蟲可不依她。
于是就在眾目睽睽之下,一口氣便將整碗面片掃得湯汁都沒剩下。
那辛辣味道雖然將她雙腮染得殷紅,但入口的確鮮美。
就在她猶自回味的時候,忽然注意到了眾人的目光。
這時仿佛是那霸道的吳椒開始作用,殷色可只覺兩頰發燙,忙忙掩面低首,似是半禮半謝。
眾人見她窘得如此可愛,秀色可餐,更提了胃口,也都不客氣的一番大快朵頤。
一時間廳中嚼食聲,飲湯聲,呲牙聲不絕,都拜這油榝索餅所賜。
此時吳椒不及越椒流行,烹入菜肴并不常見,但鮮香的味道卻勝其他辛料頗多,如此稀罕的吃食,自然可以算是珍饈美味,因此滿案酒肉反倒無人問津了。
只有慶云吃得篤定,他夾了幾片羊肉,拌在索餅里,一口口仔細嚼著。
那面和肉的嚼勁中合,辛香和肉香拌在一處,湯汁和肉汁混在一起,哎呀呀,這味道,還真是勝過了此前百味。
暅之此時最欣慰的,不止是盤中的索餅,而是眼見祖瑩的博聞強識果然不負盛名。
一個小小孩童,能夠引經據典對辛料諸多冷門種類如數家珍,見識確是不凡。
生具慧眼能夠匯聚這干靈童的小王爺元延明,自然也不是普通人。
酒足飯飽,小王爺并未庸俗地喚來舞姬助興,而是召集諸人品茗清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