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暅之沒想到這個看上去有些木訥的小孩子居然能給出如此深刻的答案。
其實自己也是到了弱冠之年才勉強想聽懂父親的解說,發覺了這孩子在天文術數方面的悟性,暅之不覺話音里也帶了幾分興奮,
“愿聞其詳?”
“以方圓之變可以丈地,用以丈天則生謬。
渾天之法可以丈天,用以丈地則失矩。
只是天地何以相異,晚生也想不明白。”
信都芳見暅之并無嘲笑之意,似乎受到了鼓舞,這幾句話一氣呵成,似乎早有準備,就在等一知音。
祖瑩卻不以為然地哼了一聲,“天圓地方,自然相異。俗子安知量天之謬?”
小王爺像似已經見慣了二人的爭吵,忙出言勸道,
“哎,祖瑩。既然景爍先生在這里,不妨聽他分說分說。”
南北祖氏百年前乃是一家,祖暅之還算是族中前輩,況且小王爺也如此說,祖瑩自無不平,滿眼期待地望向了暅之。
暅之微微一笑,踱步出席,走到了大廳中央,
“家父談起論天三說,認為三說都是正確的。
因此三說才被先賢同記于《天文志》。”
“什么!”祖瑩聞言失聲,正想分辨,又覺失禮。
便硬生生掩住了口,繼續聽暅之說下去。
》》》》》敲黑板時間《《《《《
寫完這一章,我知道有許多“公知”對于我挑戰辣椒在中國出現的年代會表示憤慨。這里先賣個關子,按下不表。先把壓力山大先生分說完。
關于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史,公認最權威的作品是公元1世紀羅馬史學家雅利安(Arrian)的著作《亞歷山大遠征記》(TheAnabasisofAlexander)。
書中曾經提到亞歷山大東征的目標:
1.世界盡頭的東極之海
2.富饒的絲綢之國賽里斯
賽里斯(Seres),就是絲綢之國,絲綢拉丁語系語源。
在公元前4世紀,也就是亞歷山大時期。賽里斯被認為是西方已知世界的東極。
但是到了公元一世紀的時候,西方似乎對世界盡頭有了一些新的認知(同樣的,東方的張騫,班超和甘英等人也在同時期和西方進行過互動)。
根據公元一世紀地理學家斯特拉博(Strabo)的《地與志》(Geography)描述,東方的盡頭是秦尼國國都,秦尼和賽里斯比鄰在大陸的最東端。
在另一位同時期古羅馬歷史學家梅拉(Mela)的《世界概述》(DeSituOrbis)里是這樣說的:在亞洲東邊最遠的是印度人,賽里斯和塞人(斯基泰人,中亞游牧民族),印度人和塞人人占據兩頭,賽里斯則在中間。
可見在紀元后,賽里斯指的是當時匈奴控制的西域地區,和中原秦漢政權已經做了區分。這也是夏敗出關外為匈奴的西方版本記載,認為秦尼已經控制了賽里斯過去的區域,而賽里斯退守西域。
不過對紀元前亞歷山大時期的認知而言,他們的目標明顯就是更東的絲綢產地,東海之濱——古中國。
這里面需要更詳細的介紹一下《地與志》中,關于大夏,夏朝,匈奴關系的隱晦描述。書中提到亞歷山大征服了大夏(巴克特里亞)和印度,但那只是雅利安那的一個部分。介紹大夏帝國不但曾經統一中亞地區,還曾經擴張到賽里斯和秦尼的范圍。(《Geography》現代英譯本原文:Inshort,ApollodorussaysthatBactrianaistheornamentofArianaasawhole;and,morethanthat,theyextendedtheirempireevenasfarastheSeresandthePhryni.——其中提到的Apollodorus是公元前一世紀希臘著名史學家,波斯史專家。這段引用被指出自其人四卷巨著《Parthika/安息》)
這是最早將大夏和中國相關的西方史,也是某些西方學者提出中國人來源于閃族(中東黃種人,阿拉伯遠祖)的論據。但是,從另一個方面理解,這也可能是在說明大夏就是從賽里斯和秦尼地區敗逃出的前王族呢?畢竟extended用的是一個過去式。
其實在中國歷史里,夏是一個活躍于西域的古老的部落,并非僅限于夏朝一朝。根據《汲冢周書》的記錄,在商湯時期,大夏是正北崆峒十二部之一。在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中曾記:昔西夏仁而去兵,城郭不修,武士無位。唐伐之,西夏亡。昔者玄都賢鬼神道,廢人事,其謀臣不用,龜策是從,忠臣無祿,神巫用國。
李唐和李氏西夏都在西晉之后,所以張華所云唐國,乃是堯帝之唐國。可見夏這個族群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已經出現。在中國正史中,也直言“夏”這個種族為商所逐而為匈奴(《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索引》引張晏注:淳維以殷時奔北邊。《通典》亦從此說。)
根據中西記載的兩相印證,大夏確實是曾經活躍在蔥嶺以東的部落族群,后被逐出蔥嶺,在亞歷山大征服后希臘化,有別于匈奴其他部落的。
關于大夏之辨先暫時止于此(在展開更多史實片段后,有機會我們再就夏朝的概念再做闡述),我們還是說回亞歷山大。既然他的目標是賽里斯,為什么在大夏和大宛取得連捷之后忽然折向了印度呢?在本作之前的章回里已經給出了一些原因,更多的史實,后文還會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