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司職治水的馮氏家族,掌國之要務,權勢自然也隨之如日中天。
秦王政封馮氏族長馮夷為河伯,將自涇渭交匯之處到黃河西岸間千里土地盡數封于馮氏,也就是后世三輔的左馮翊之地。
河伯夷可并非一昧做面子工程的俗官,他更看重的是百姓民生。
在筑堤,疏浚河道前,對災民的救援安置同樣上心。
他一個人很難兼顧這數百里河道,于是便把四個兒子馮循,馮修,馮遲,馮黎都送上了一線。
河伯旗到,災民才有活路。
于是關中百姓都將馮家人敬若神明,也不管什么規矩,把他的四個兒子也一并稱做河伯。
當然,私僭爵位乃是重罪,這稱呼呢,就被百姓們做了技巧性地修改,只喚作循伯,修伯,遲伯,黎伯。
這天慶軻來到了咸陽近郊,正是河伯最小的兒子黎伯負責的汛區。
恰逢暴雨,河水漫堤,慶軻在天威之下亦是手足無措,只能尋找近處村莊和當地村民統一行動,以渡災厄。
這處村寨居民都來自同一個部落,他們身材高大,膚色偏白。
頭人自稱乞伏氏,此時正在組織村人撤離。
這時候又有一伙人趕來幫忙,領頭的正是黎伯。
村民見了,都甚是興奮,奔走高呼,黎伯來了,黎伯來了!
黎伯隊伍里還跟來了兩個女孩子。
寒暄幾句后,眾人才知道同來的正是何黎伯的妹妹荑姬,以及她的婢女驪婢。
(筆者案:我們之前講過,這秦代之前,女子稱姓,姓后置。馮氏姬姓,因此女子稱某姬)
這驪婢本是馮氏在驪山治水時收留的難民,因為和家人失散,便留在馮家做了丫鬟,伺候小姐荑姬。
主仆二人感情深厚,情同姐妹,并沒有當時貴族圈內嚴謹的階級之別。
連馮家小姐都親自上陣,眾人自然更是歡喜,干活也更有勁頭。
馮家帶來的士官,又是個個經驗豐富。
在他們有序協調下,遷徙的工作眼看就近了尾聲。
只是那雨仍越下越大,河岸的堤壩隨時都有崩決的危險。
乞伏族長催促黎伯的隊伍先走。
黎伯哪里肯依?馮家的隊伍必須守到村民財物全部轉移才可離開,這是家訓,更是軍令,馮家的兒女沒有一個敢挑戰這條父親定下的鐵律。于是依然執意指引輜重婦孺優先撤離。
忽然間一聲厲嘯,如沉雷滾地,又如山魈嘶號。
黎伯心知是河堤崩了,忙放下手底的活,招呼眾人立即撤向高處。
左右看時,獨不見了妹妹和貼身的婢女,不禁大駭。
問過家將這才知曉,小姐帶婢女去村前勸說一位不愿離去的孤老了。
黎伯忙讓家將引眾人撤退,自己卻要去尋妹妹。
那家將怎肯讓公子親身涉險?
奈何黎伯以軍令相挾,家將無奈,只好去了。
但是乞伏族長和慶軻卻堅持跟隨。
馮黎拿他們沒辦法,也沒時間勸說,三人便一齊沖向了雷聲起處。
洪水洶洶,其速度豈是人類可以趨避?
三人沿山奔跑,就聽得一聲巨響,一座茅屋被洪水沖塌,卷了一名老嫗在怒濤中翻滾,瞬間就消失在眾人視野中。
荑姬和驪婢動作靈活,搶先攀上了一處石臺,只差一線便也被大水沖走。
那石臺孤立在滾滾洪流之中,眼見水線還在不斷上漲,這狹小的容身之處,也撐不過幾時。
還是慶軻藝高人膽大,略作觀望,便揉身攀上了高處巖壁,扯落一根藤條,又向一株橫生的云松攀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