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車輪來勢雖疾,攔在它面前的卻不是螳螂,而是道道鹿角樁。
在慶軻單獨行動的這段時間里,也與蓋聶取得了聯系。
蓋聶將呂非革請到咸陽,便召慶軻,高漸離同來秘議。
不想呂非革對田光發起的提議很是不滿,他認為檀宮動用如此大的力量對付秦國殊為不智。
然后開始大談呂氏數代以來對秦國的經營,仿佛秦國早就是呂氏囊中之物。
只是后來碰到一些挫折,呂相遭秦王流放。
呂氏勢力雖遭打擊,但只需將養些時日,等待時機,未必不能東山再起。
現在刺激秦王,反倒是田光在破壞他們的既有計劃。
蓋聶已是秦國朝臣,大概知道呂氏所圖之事,因此對刺殺一案未置可否。
但慶軻高漸離,因為田光的死志,對刺秦格外堅持。
此次檀宮四子的秘議便落了個不歡而散。
慶軻回到馮府,一連幾日借酒消愁,荑姬以為慶軻是因自己即將大婚的事情傷心。
眼前的男子,不但對她恩同再造,更是她所仰慕的俠之大者。
她怎忍心見他沉淪?
于是干脆把心一橫,作了一個決定。
在慶軻眼花耳熱之后,扶他一同回了客房,將自己完全的奉獻給了自己心愛的人。
慶軻酒醒,知大錯鑄成,心中更是痛惜。
他所顧慮的,是自己明知將死,定會辜負佳人一片深情,況若自己行跡敗露,還會將馮家置于萬劫不復。
于是留書一封,委婉地告誡馮家,自己是不詳之人,可能會給馮家帶來災禍,希望馮家可以早作打算。
然后悄然離開馮府,匯合秦舞陽,準備暫退出秦國,再以燕使的身份投書入境。
荑姬發現慶軻留書,單騎追到館驛,正撞見慶軻準備離開,執意要隨慶軻私奔。
慶軻深知這樣做會毀了馮家,斷然拒絕。
眼見荑姬傷心欲絕地離去,慶軻心中已然做出決定。
此番行刺,無論成敗自己都很難活命,那倒不如成全荑姬,為她留個歸宿。
秦王死與不死,秦國仍在,秦王死與不死,只要自己刺出一刀,秦燕之爭已起。
而秦王若死,荑姬就算逃過殉葬之劫,也必是凄苦一生。
慶軻主意已定,在以燕使身份返回秦國前,與蓋聶約于榆林相見。
慶軻要求蓋聶親手殺死自己,成為秦王心腹,如果日后秦王果然為齊之大患,可為后招。
另外慶軻委托蓋聶在必要的時候照顧一下馮家和荑姬,如果他們受到自己牽連,務必施以援手。
蓋聶惱慶軻因私情亂了立場方寸,怒目瞪視,將他叱走。
慶軻的字跡,到這里已經完了。
后一頁顯然已是換了書寫人:
齊國高氏,受封渤海。
自河間以北,萬里蒼黃,皆為吾藩。
雖有燕寇,山戎,箕子夷國,穢,陌,觚竹,扶余,諸韓等部隳突其間。
施教宣華,服夷襄齊,高氏世訓也。
看了這頁,慶云也大概明白,手札接下來的部分應該是由高漸離續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