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篆字他卻是認得的,“哦,下面這個乃是‘滕’字。”
“不錯,你可知他的意思?”
“《爾雅·釋詁》云,滕,虛也。
取升騰之意。這個篆字左為天梯,右為水氣升騰,這個字實為羽化飛升的寓意。”
那人聽罷頗感錯愕,
“哦?
很好,你和我之前見的中原人不大一樣。
他們被漢代之后的經典影響多了,難免有些,有些迂腐,望字不知其本。
哈哈,你很好……
嗯,你可知道上面這幾個鮮卑字是什么意思么?”
慶云搖了搖頭,“我并不識得鮮卑字,不過感覺這幾個字的結構和滕字有些淵源。”
“不錯,這幾個字就是鮮卑文的‘長生天’,讀作滕格里。”
(筆者案,其實這時的鮮卑文寫法近突厥文,和現代蒙文并不相似,騰格里在突厥文中的寫法就是一個對稱的飛升圖案。鮮卑是一個多部落混成族群,它與之前的匈奴東胡,之后的突厥蒙古契丹都有淵源,以后有機會再做詳細展開。)
“啊?道友的意思是?”
那人并不答話,又在紙上寫了“單於,閼氏”四字,
“小道友,你可知道這四字來歷?”
慶云一看,嘿,他還真知道。
這兩個詞啊,以前聽陳叔解過,
“單者,大也。
於,為嘆詞,古同嗚。
單於就是大王。
閼也是嘆詞,通焉。歲星閼逢即焉逢。
氏古讀支,山崩意也,今音雖易,訓詁從支。
所謂焉氏,是因為上古女子無氏,須從夫氏。而王族無氏,以國為氏。夫無氏,后焉有氏?
故云閼氏。”
那人連連點頭,又寫下“鮮卑”兩字,
“這兩個字,道友可解得?”
慶云心道,鮮卑不就是北魏王族拓跋氏部落入關前的族名嗎?
這也要解,什么意思?
難道這鮮卑兩字能用中原文字解讀不成?
“這,鮮,鮮者,
哦,我知道了,《易》云蕃鮮,鮮者明也。
卑者下也,鮮卑者,光明之下也。”
五經之中,慶云最熟得就是《易經》了,這腦子里一轉,直接就吧《易經》解抬了出來。
“道友果然是個妙人。
鮮卑本出鮮卑羌海,也就是現在的西海(筆者案:現在已經叫做青海湖了),鮮卑禿發部領地。
后來我們當中有一些部落追逐水草遷徙到了東北,大鮮卑山地區。
所謂鮮卑,就是陽光遍灑之下,廣袤荒蕪的土地。(筆者案,今西伯利亞,西文語源即鮮卑利亞。)”
“可是,可是貧道聽說鮮卑來源本是胡語,意思是,后土。難道這種說法有誤嗎?”
“道友這個問題問的好。
我們先把胡語一說放在一邊。
這天尊地卑,本來就是《經》《典》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