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我不是也提到,這鮮卑就是廣袤荒蕪的土地嗎?
那么說鮮卑等同后土,也不算什么錯誤。
然后我們再說這胡語,何畏胡?
華夷五方,以中原為尊,王關內者華,農耕者華,奉禮者稱華夏。
所謂黃天后土,是黃帝得了中原他便是天,四荒為卑。
有娀氏出不周以北,其后為商。
蜚廉雜蓋夷虘戎,其后為秦。
而匈奴諸部乃夏后苗裔,何以稱胡?”
“這,這。道友的意思,是沒有華夷的分別嗎?”
“當然不是。
所謂部落,族人,是關外游牧的概念。
而浩瀚中原,自始皇帝同儀并軌,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海內一族。
關內之蠻,所謂山越陸渾,和在戶之民,所別無非教化。
我泱泱華夏,魂是禮儀文化,化外之民入關慕從,三代以后,焉別你我?安辨華夷?
自司馬氏衣冠南渡,江北之民十之**三代以內均有胡人血統。
中原貧者娶胡女傳宗代,寡者嫁胡婿守田產,比比皆是,胡夏又當如何區別?”
“可是胡人體態,樣貌,于我中原人大有不同,焉能沒有分別?”
“大有不同?
堯眉八彩,
舜目重瞳,
孫仲謀碧眼紫髯。
狐姬生重耳,
渠戎亂秦綱,
秦晉之人多長大,又如何解釋?”
“這……”
那公子說得興起,一抖鶴氅,換過一張紙,又捉起筆,在紙上狠狠畫了一橫,
“無論現在世上人類千顏百態,上古之古總有一個元始。”
然后他又在旁邊畫了兩橫,
“在歷史有蛛絲馬跡可尋之時,世上只有兩個部落。
一出高枷索,即古胡天‘馬自達’,
一出昆侖墟,即長生天‘滕格里’,
二部以不周為界。
所以在上古神話當中,有的說不周在西北,有的說不周在東南。
然而不周既是是蔥嶺,它一直在那里。”
那狼毫斗轉,又劃出三道,
“昆侖之墟,燧人氏祖庭,在昆侖不周之間,是我華夏的起點。
那里逐漸形成三個大族。
一曰昆侖,昆侖曰天,是為天皇,昆侖有一十二部,以伏羲為長。
二曰拓跋,拓跋曰地,是為地皇,拓跋有一十二部,以女媧為長。
三曰崆峒,崆峒曰人,是為人皇,崆峒有一十二部,本以神農為長。
后有黃帝,一統崆峒十二部,人皇之勢,冠絕三皇,故尊為泰皇。”
(筆者案,本節信息量大,噴點多。筆者自知將黑。不過之后盡量在黑板上敲回來,如果有圓不回來的,大家再往死里噴,君子協定,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