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妹,雖然你一直未點明自己師承,但也自認出自高氏一脈。
所以今后也要多放個心眼.
無論局勢如何變幻,千萬都要留足后路才好。
二哥今天這番話,其實就是說給你聽的。”
自從引慶云離開南朝,暅之對這位四妹其實一直都很戒備,瓠采亭其實約莫也察覺出一些端倪。
但是在與慶云無關的問題上,這位二哥,絕對可算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兄長,對她的關心并未有一絲折扣。
聽了這番話,采亭不禁心頭一暖,一股熱流便自眼角涌了出來。
殷色可見采亭忽然傷感,瞬間便變得十分乖巧,取了帕子幫師姐拭淚。
淚珠兒劃過臉頰,此時并不止采亭一人。
山道上一襲紅衣,正在孑然高歌,聲音凄婉,細訴鄉愁,
“蘭更卞草蘭。
椒香郭甲椒香秋。
秋山秋煙或,盡休休。
幔角或愁今禁酒。
身孑孓尬吼。”
歌詞的韻律獨特,前幾句用了回環、頂針,兩句一葉韻,讀來也是頗為上口,但卻不似中原語言。
這首越調雖然鮮聞不經,但它的漢文轉譯卻是膾炙人口: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知得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
這首《越人歌》本來就是用越語對音記錄下來的,
而為我們所熟知的那一串唯美漢風詩句,其實是楚人譯本。
此歌隨越人渡海,亦遍傳筑紫秋津。
所謂秋津洲的得名,就是出自那句“秋山秋煙”,
也就是大被同眠,顛鸞倒鳳,對那些生命起源之事的曖昧暗示。
秋津,與天津相對,是倭人心中的“生命起源之川”。
而這個“秋”的發音,在此歌最早的文字記載——《說苑》當中,按照上古發音被對音記作“州”字。
(州,上古音:t?jew,與今音“秋”,日文訓讀“しゅう”大同。)
故而秋津又被回譯為本州。
本取的是生命起源之意,州取的是音。
“大八洲國”(日本別稱)之一的秋津“洲”因此降格稱“州”,便是這個原因。
不知火麻衣思鄉情濃,想起了海之彼岸長身玉立,紫衣飄飄的主君,情不自禁地便哼起了這首鄉音。
忽然間路畔一襲紫衫,負手憑崖,鳥瞰青波,那種有些熟悉的不羈氣質直撞入不知火的眼簾。
這里正是當日劉贏墜崖處,此時卻迎來了綰紫纖紅的一場邂逅。
“秀棍!?”
不知火的語音滿是驚疑,這一聲主君喊了出來,竟用了鄉音。
不過她旋即也覺失態,主君怎么可能出現在這種地方?
那紫衣人也是一愣,他自然是有心在等候不知火出現,但被這聲“秀棍”叫得不知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