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兵馬就是吳淞總兵吳志葵節制的的水軍,可該部船不過百,兵不過兩千,且聞聽有白頭軍自崇明島上來犯,嚇得收攏戰船連給松江府打聲招呼都來不及,便趕緊逃往浙江去了,哪里能指望得上。
最后,能指望的也就是南京城里的“北兵”了。
朝堂這會也是亂了套,以東林黨為主的朝廷官員大部分都是江南人士,所以江南發生的奴變直接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畢竟,這些官員家中都蓄有家奴,若是家奴個個同那些膽大包天的奴軍一樣敢于反抗,那各家各戶豈不是都叫奴軍給滅了門。
江陰徐霞客家被滅門之事更是叫百官心都揪了起來。
“奴中有黠者,倡為索契之說,以鼎革故,奴例何得如初。一呼百應,各至主門,立逼身契,主人捧紙待,稍后即舉火焚屋,間有縛主人者。雖最相得、最受恩,此時各易面孔為虎狼,老拳惡聲相加”
“北方賊兵渡江之信方傳,吾鎮即有鄉兵,即無賴奴仆之削鼻班也。收集黨羽,拳勇斗狠,各置兵器,廣造謠言,如魚腹陳勝王故咸,謀于大舉”
關于奴變的危害性,也是各種流言紛傳,有人說奴變是江北淮賊指使,欲使江南大亂,從而使淮賊輕松過江,顛覆南都。
所以必須馬上調派大軍平定江南,絕不能讓江北的淮賊有機可趁。
而離江南最近的兵馬肯定就是南京城里以“北兵”為基礎擴編的三大營了。
盡管江南各地傳來的消息把奴軍同亂民描繪的極其強大,但在當朝諸公眼里不過是地方推卸責任的說辭,真等朝廷建制兵馬去了,那些以農具為武器的奴仆和亂民難道還能打得過官兵不成。
出于共同利益,原先被東林諸公深為厭惡的北兵之首、粗卑無禮、目中無人、壞事干透、凌駕百官的京營統制孫武進一下就成了江南的大救星。
孫武進也覺得不能讓江南亂事蔓延持續下去,所以主動上書請求皇帝下旨讓他帶兵平定江南奴變。
除了穩定江南地區這塊大明最大的賦稅重地外,孫大將另一個理由是攘外必先安內。
攘外必先安內則是建立在弘光朝如今已有中興氣象基礎上,而造成這一中興氣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滿洲親英王阿濟格、平西王吳三桂率部向大明歸降。
二部十余萬大軍歸明,不僅讓朝堂為之士氣鼓舞,百官士紳皆言中興有望,就是民間也沸騰一片,北伐肅清流寇,恢復北京之聲不絕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