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峽谷中沖出的騎兵便是隸屬暫編第二軍的順軍精銳騎兵,最新建制是暫編第四鎮,一半人馬都是出自老淮軍第十二鎮。
該鎮自武功西追西軍御營主力,曾創下晝夜急行三百里,以一鎮逼降俘虜西軍六萬余的傲人戰績。
除暫編第四鎮騎兵外,溝谷中尚有大隊步卒。在看到信號之后,這些步兵立時從各自部署方向列陣沖出,于谷口東方長數里區域組成八個方陣,將后方的溝谷口堵得嚴嚴實實。
暫編第二軍的步兵主要是由原白文選指揮、后被竇名望接手的西軍降兵,以及寧夏前衛境內降順的西軍組成。
除三分之一軍官是從順軍調派過來外,其余都是原先的西軍將領,經竇名望“調整”,這些西軍將領有一半都是原竇名望皇城指揮使司的人,所以忠心相當可靠。
加之竇名望于固原降順之后的表現,暫編第二軍提督也是寧夏巡撫的趙忠義,便放心大膽的將步軍二鎮的指揮權交予竇名望。
放棄興武營、永清、安定、天池等地誘使孫可望西進,也是竇名望獻上的計策。
竇認為孫可望一旦得知靈州已被大順奪取,在走投無路之下絕不可能困守花馬池,很有可能會鋌而走險率部猛攻靈州,故若順軍按原先計劃分兵駐守沿邊各堡寨,容易被孫可望主力一一擊潰,這樣不僅會讓孫可望從這些堡寨獲得一些糧草補給,還會讓西軍殘余變得空前團結,對順軍西線拒阻孫李集團造成威脅。
因此,當舍棄一些重要性相對較低的堡寨,集中暫編第二軍主力待敵來攻,同時采取堅壁清野之策,如此西軍一路既無法得到補給,也會因為急于進軍變得疲憊不堪,順軍以逸待勞定能重創孫李集團。
趙忠義雖是明軍將領金聲恒親兵出身,資歷不顯,卻擅于采納旁人建議,加之作戰勇猛,這才憑借戰功積升一軍提督,并兼任寧夏巡撫一職。
與一眾部下商議后,都認為竇名望所獻之策實是對付孫李集團的妙計,趙忠義當下便采納竇的提議,除西南三堡兵馬不動外,其余各堡寨立行毀寨棄堡,并堅壁清野,主力聚集于石硤溝谷一帶,本是想利用石硤溝谷有利地形伏擊孫可望,不想卻被孫可望識破,索性直接擺出架勢與孫可望一決高下。
眼見順軍竟在溝谷伏有大量兵馬,西軍上下都是心驚。孫可望原是想趁順軍出谷列陣之時率先發起進攻,好打順軍一個立足不穩,但順軍的騎兵卻在南北兩翼虎視眈眈,迫使孫可望不敢輕舉妄動。
否則其僅有的三千多騎兵冒然派出,順軍騎兵從南北撲上很有可能會將西軍騎兵圍殲。
“東府,是戰是退?”
大將鄭國打馬過來低聲詢問。
孫可望未說是戰是退,而是召來楊惺先問其順軍在寧夏的領軍之人是誰。
楊惺先說是一個叫趙忠義的將領。
孫可望搖了搖頭,不知此人是誰,但多半不是李自成的舊部,否則他當是知道的。
再觀順軍步卒列陣,卻是眼熟,因為那些順軍步卒不少人身上穿的還是西營服飾,不同的是脖子上系了紅巾,再看步軍陣前一眾順軍將領,當時就有人破口大罵起來:“是竇名望那個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