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現在,許多年輕人就跟黎盛一樣,有些是偷偷回城的知青有些則是對未來有著美好憧憬的熱血青年。
哪怕暫時戶口不能調回來,也是想辦法回城了,做點小生意什么的先養活自己以后再圖其他的了。
還是需要時間來改變的,唐心清楚的記得,要到了八零年以后,個體戶才能夠合法正規。
那個時期不知道出了多少萬元戶。
不過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也有許多人瞧不起個體戶,以身在國營單位拿著鐵飯碗為榮。
而那些做小生意的,很容易被人指指點點。
這就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和遠大的目光,去戰勝這一切的困難了。
雖然時間上有所偏差,這個世界終究還是沒有脫離唐心的認知太遠。
春天才剛剛過去還沒有到夏天的時候,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定下了改革開放的基調。
唐心稍微松了一口氣,上輩子她記得時間是要再往后推移六七個月的,而現在政策落實了她的一顆心也終于可以不再七上八下了。
對于廣大農村階層,實行的則是“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政策。
但實際上,這種說法在當時總體上屬于走在潮流最前沿的,許多人對此還是十分忐忑的。
相比較其他地方而言,五星公社倒是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唐心。
雖然唐心不好出頭,過去幾年許多大事明面上都是黎喜花出面帶動大家完成的。
黎喜花卻從不貪功,每次都明明白白的告訴大家,這是她家弟媳婦想出來的主意。
所以早幾年,大家也就都知道了,唐知青是一個有本事的能耐人。
再就是,去年的高考,唐知青可是考了第一名。
文科理科許多人也許是分不清楚的,但是第一名意味著什么都是知道的,放在過去那可是狀元之才。
而且還是,他們這里出去的,女狀元!
公社的書記以及其他幾位干部商量之后,一致推舉了黎喜花作為代表,讓她給唐知青打電話。
唐知青比他們都聰明,而且她人在省城比他們接觸到的外面世界更寬廣,知道各種消息也只會比他們更快更準。
托爹娘跟他們約好時間,下一次唐心打電話回去的時候,就是黎喜花接的。
直接就把公社干部們商量的結果告訴了她:“都覺得你是在省城,又是大學生頭腦靈活,所以我們都想聽聽你的意見。”
要是關于其他事情,決定著公社前途命運的大事,唐心當然不敢隨便的亂出主意。
這一次那可不一樣,唐心知道結果當然知道要如何勸說他們了。
所以,她首先問的是:“大姐,你是什么樣的想法呢?”
“我?”黎喜花愣了一下,顯然沒想到唐心率先會問她的意見。
不過畢竟黎喜花現在已經不是昔日的吳下阿蒙了,干脆利落的就說道:“我當然知道這是個對大家好的事情了,就是不知道,這個政策是暫時的還是未來幾年都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