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絕沒有離得太近。
她默默退到了人群外圍,耳朵分辨著演區里侯春源與羅凌你來我往的對話以及孔鈞時不時的“卡”,手上反復翻動著簡裝冊子的某幾頁,這是她自己打印裝訂出的心影鏈接原作。
魔改歸魔改,編劇倒是沒有把劇本變成純粹的原創,隨著廖京臣和姜榕現實和網游里的接觸越發深入,改編劇與原作的情節也愈發趨同,今天拍攝的這場重頭戲就是原作的經典橋段之一,是書粉高呼過無數次的名場面。
有如此龐大的觀眾呼聲,資方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秀情懷和刷好感的好機會。而既然資方明確表示這段得拍得出彩,演員得有高光,總導演孔鈞自然也不敢怠慢。
改編作品就這點好,優秀的地方有原作者現成的作業可以抄,秦絕看過孔鈞的分鏡本,質量之高哪怕是蔣舒明過來也要點點頭贊一聲漂亮,所以她一點兒都不擔心會拍毀――只要演員夠給力,這場戲就爛不了。
侯春源是老戲骨,可以放心,羅凌的狀態同樣在短時間內被秦絕以頗為極端的法子提了起來,不說有多驚艷,但跟前幾集的表現相比,起碼質變是有的,秦絕在場外淡然而自信地等待最終拍攝成果。
她不認為羅凌會有心理問題,這小家伙的耐受力比想象中要強得多。而且一定要說的話,秦絕剛才所做的一切并非單純地引導羅凌進入角色,她其實還在幫助他尋找舒適區。
別說羅凌,任何一個有年工作經驗的職場人都應該有過心里不斷復讀“td好煩好惡心好生氣”但表面仍然堆出溫和笑容應對難搞客戶的經歷。既然羅凌在廖京臣面對王總那段能充分發揮舒適區效應,把圓滑老道的“小大人”演得如此得心應手,那么秦絕相信這里他也一定有充分的素材可供輸出。
將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在鏡頭前復刻一遍,并不算太難。
唯一要注意的是,復刻的時候他得記著自己是廖京臣,不是羅凌。
秦絕承認她有夾帶私貨的部分,譬如“廖京臣父母在他小時候帶他去國家大劇院”這幾句,實際上這是原作的人物背景設定,心影鏈接的劇本里壓根沒寫,可以勉強算作“課外內容”。
然而,沒寫本身就很有問題。
原著因為開篇即帶“娛樂圈”的子tag,不論是影帝廖京臣和新人演員姜榕都誕生在設置好的環境下,哪怕作者不加“廖京臣幼時偶然對表演產生興趣”和“姜榕最初其實是為了盡快給家里掙錢才選擇的進娛樂圈發展”這些前情提要,
讀者也會默認這是在娛樂圈背景發生的故事,男女主角是相關職業再正常不過。
可改編成劇之后,最不該偷懶的地方編劇反而偷了懶。娛樂圈的大框架魔改成了大學校園,姜榕對表演無感,最早是被室友甘曉瑜拉著進的戲劇社,這還堪堪說得過去,廖京臣則沒有半點前因,直接切到書桌抽屜特寫鏡頭,用歷年筆跡講述他是多么的想上臺演戲卻屢屢被阻,看著慘是慘,卻始終沒有說明他到底為什么對表演這么執著。
簡直莫名其妙,屬于是直接把“反正廖京臣就是喜歡演戲想當演員”的這個設定懟到了觀眾臉上。態度突出一個
你就說你接不接受吧,不接受別看,既然看了我們就默認你接受了哈。邏輯別細究邏輯,我們是不會給你解釋的,那么較真干嘛真沒必要。
秦絕兀自高血壓,但優秀的職業素養使得她不想讓認真看劇的觀眾也跟著高血壓,所以就算她動不了劇本,她也要把這些構成角色心路歷程的基礎信息灌到另一位演員羅凌的腦子里。
甭管最后能不能表達出來、傳達給觀眾,至少撬開羅凌腦殼往里塞原作設定的這個舉動會讓秦絕獲得一些總比沒有好的心理安慰。
反正又沒壞處。秦絕知道羅凌根本沒看過原著。這小孩功課實在落下太多,能補點是點。
一面留心著演區的動靜,一面將這段戲碼與原作劇情相互對應印證,時間在秦絕的一心二用里飛快流逝,轉眼已是凌晨三點。
余光瞥見侯春源從人堆里走出來,秦絕收好手里的東西,心知最艱難的那幾條戲這是過了。
“侯老師辛苦了,快回去休息吧。”
秦絕說著朝某個方向揚揚手,侯春源到底也是重要配角,劇方的生活制片有配一個生活助理給他,秦絕幫著把助理叫了過來,讓他帶侯春源乘車回去。
既然跟廖鴻靖的對手戲已經全部結束,那剩下要拍的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