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幣廠不需要負責冶金的問題,他們只需要用金屬錠當作原料,然后有幾臺金屬碾板機,錢胚沖壓機,硬幣磨邊機,花紋鍛壓機,就足以完成硬幣的生產了。
在這樣的流水線作業下,硬幣的生產是極快的,遠遠不是古代方孔錢的生產能力可比,以漢部落現有的情況,只需要少量的人就能生產出足夠的貨幣,而且貨幣也不用一下造出很多,一是這東西不可能一股腦的投放市場,那樣只會讓貨幣貶值,一點好處都沒有。
鑒于目前三個郡的實際情況,羅沖還是決定先把鑄幣廠設在漢陽城里,因為這里的一切設備都是現成的,只有這里才有冶煉金屬的高爐。
第一批試制的是三種文級的面值,壹文、貳文、伍文,全部用95%的黃銅加5%的鉛合金制成,直徑2.5厘米,和現代的一元硬幣尺寸一樣,但是厚度又稍微薄一些,一文錢的只有1毫米,貳文錢1.5毫米,五文錢兩毫米,和現代的一角錢硬幣相差不多。
冶煉出來的黃銅和鉛錠按照比例混合后,最后澆鑄出來青銅合金板依舊是黃橙橙的,看著就如同金子一般,又因為加入了5%鉛金屬的緣故,使合金的液態流動性更佳,這樣的錢胚也更容易鍛壓出細致的花紋。
而且這個合金比例,在保證了銅幣的優等質量外,還杜絕了別人拿貨幣毀掉鑄造武器的可能,因為這個比例的鉛青銅除了鑄幣性能優良之外,根本無法拿來當武器,因為,它太軟了。
從大嘴手下抽調的十個人開始學習鑄幣的工藝,原來的冶金廠因為鋼鐵生產完畢后暫時的閑置了下來,這個時候就正好用來生產貨幣。
大嘴親自帶人熔煉合金,然后澆鑄成一條條的銅錠,稍微加熱又塞進碾板機反復碾壓,每次碾壓之后都用新制作的游標卡尺測量一下銅板的厚度,最后達到合格的厚度之后開始沖壓錢胚。
長條形的薄銅板被手動塞入沖壓機中,然后就聽見風車帶動的自動沖壓機發出吭哧吭哧的上下交錯聲,緊接著機器下面就不停的掉落出一個又有一個的圓形銅板,砸在下面的藤筐里叮咚作響,這可都是錢啊......
等到藤筐里的銅板接滿之后,這些銅板又被人用小車拖走,之后人工放在磨邊機的進料口,一枚枚的銅板排隊被塞進去,另一個操作磨邊機的人也在不停的踩著腳踏板,他要讓磨邊機始種保持在轉動的狀態。
這些銅板被塞進磨邊機,然后在軌道內擠壓滾動,圍繞精鋼磨盤轉動大半圈后,從出口處再次掉下來,此時的銅板邊緣就已經被磨去了毛刺,變成了光滑的硬幣錢胚。
接下來就是最后一步的花紋鍛壓了,由于目前還是半機械化,所以有些步驟還是靠手動完成的,比如鍛壓花紋。
鍛壓機的上下兩面是一正一反的兩個花紋鋼印,下面那個就相當于自動鍛錘的鐵砧,是固定在基座上不會動的,然后下面的鋼印上還有個可以手工抬起的套筒,套筒的兩面一邊高一邊低。
操作時把錢胚放在比較高的滑道上,錢胚就會自動劃入套筒,然后手動把套筒壓下來,使其正好套在下面的鋼印上,之后踩一下腳下的踏板,上面的鋼印就會落入套筒內狠狠的砸下來,瞬間完成硬幣的兩面鍛壓,在銅板的表面壓出浮雕式的字體和圖案。
整個鍛壓的過程都是在筆直的套筒內進行,這是為了防止上下兩個鋼印發生錯位,這個垂直的套筒,其實就相當于給上下兩個鋼印提供一個共同的軌道,為的就是限制它們運動的方向。
鍛壓完成后就松開腳下的踏板,然后由重力杠桿再次把上面的鋼印抬高,之后工人再手動抬起套筒,使其向前方傾斜,這個時候已經完成鍛壓的成品硬幣就會從套筒比較低的一面缺口處滑出,然后沿著木制的軌道滾落到一個藤筐中,至此整個硬幣就算徹底完工了。
整個鍛壓過程,工人的手指都不會接觸鋼印,也不會接觸套筒,再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時,也有了安全保障,避免工人的手指被鋼印一下砸成肉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