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用火烤彎也是可以的,但是那個效率太慢,不符合羅沖對造船速度的要求。
而且由于船不是很大,所以在很多方面造起來就更容易一些,首先就是對材料的運用,20米長的船,那它的主脊骨和船板就要20多米長。
這在現代可能就不容易找到那么高的樹木,所以就需要增加很多拼接的手法,但是羅沖這里用不著,超過20米高的參天大樹有的是,所以很多的木材都是用的整根的,根本就不用從中間拼接,因此也省去了不少的時間和麻煩。
船的主脊骨比較粗,這是從船頭一直延伸到船艉,最大的一根龍骨,船艏的位置上翹,形成一個圓潤的弧度,不過這種部位就不能用蒸的,只能先把木頭浸濕,然后再用火烤,還要用各種繩子和絞盤給它拉伸變形,慢慢的烤彎,是最耗時間的一個步驟。
其次還有大量的肋骨,也都是需要烤彎的,光是制作一艘船所用的龍骨,就足足用了一周的時間,這還只是一艘小船。
龍骨組裝的那天,羅沖親自在場指導。
長長的脊骨就架設在河邊的棚子里,這里就是廠房,為了方便建好之后下水方便,不然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是很難拖得動的。
然后就是安裝肋骨,每一根肋骨都很大,畢竟船寬就有六米,那肋骨也就是六米,在沒有龍門吊的情況下,用人抬就需要十來個人。
有的人在兩邊抬著,有的人在中間指揮,然后準確的把肋骨中間的卡筍和脊骨上的凹槽拼接在一起,再用長柄的大木錘砸緊,使兩個部分鑲嵌的天衣無縫,最后再往連接處用手工鉆打孔,倒入魚鰾膠,打入木釘,徹底把兩個部分鎖死。
二十米長的內河帆船,肋骨半米一根,足有四十根,有的寬有的窄,彎曲的弧度也不一樣,但是上面早就提前做了編號備注,工人們只需按照圖紙標注的順序依次安裝就行。
肋骨全部安裝加固之后,就要先在最上面釘上兩條長木板,這是為了先把每根肋骨的距離和角度都確定一下,然后就是鋪設船板了。
不過這次的船板鋪設和以前那種手劃的小船不同,因為這個更大,有龍骨,所以船板也是分內外兩層的,一是為了更好的防止船底漏水,二就是為了增大浮力,因為兩層船板的情況下,內外層之間會產生一個空氣層,用來提升浮力,不過這只在船底的位置才有,在船的兩個側舷,基本還都是單層的。
不過更為重要的是,這種20米長的大船,用來鋪設船板的連接方式,全都用的鐵釘,很大的鐵釘,這也成了既兵器和工具后,最大的一個耗鐵作坊,因為造一艘船用到的鐵釘和各種連接掛鉤,和各種釘,都實在太多了,而且這還沒算上,船上可能船上可能裝載重型武器的情況下。
大航海時代,一艘三級戰列艦就要用掉幾十噸鐵,那真不是開玩笑的。
雖然他們把鐵炮也算在了造船的耗鐵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