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那區別可大了,高粱酒是白酒,性烈,暖身,但喝多了容易上頭,不宜多飲;米酒和米湯一樣,連湯帶米喝起來還有股甜味,更似小吃,或者酒味的米粥,其實和酒關系不大。
“所以我這才想有沒有可能用麥子制作一種新酒,酒精度不要很高,喝起來不是很醉人,但是口感清爽的低度麥酒,適合在炎炎夏日暢飲的酒類飲料。”羅沖聞言立刻就說起了自己的打算,不過卻是沒說這新酒和未來的食品工業化有什么關聯。
詹熒不疑有他,白酒,她也不是沒喝過,自然明白羅沖的意思,那高粱白酒夏天喝起來確實很上頭,喝完渾身燥熱不已,米酒更像是小吃,甜絲絲的頗受小孩子喜歡,漢部落還真沒有什么適合夏季,喝起來口感清爽去火氣的酒,既然首領都發話了,那就幫忙好了。
因為是做啤酒的緣故,并不需要把麥芽磨成粉狀,只需碾碎,方便釋放里面的麥芽糖即可,所以兩人很快就把一麻袋的大麥芽磨完,不過到了浸泡麥汁這一步驟就比較犯難了。
羅沖是知道啤酒的釀造過程沒錯,也知道用水浸泡麥芽叫做糖化,但是用多少水泡多少麥芽,他卻是完全不知。
不過不知道材料的比例也沒關系,好在羅沖家大業大,些許材料還是浪費的起的,不知道比例那就挨個實驗好了,總能把合適的比例試出來。
數了數讓禁衛定做來的小木捅,一共十只,容積和桶裝水的水桶差不多大,于是羅沖立刻模擬了十種不同的水麥比例,然后分別浸泡糖化,浸泡大概一個小時后,再過濾加酒花煮沸,最后晾涼降溫加酵母,攪拌均勻封到木桶里發酵。
之后他又讓詹熒到書房寫了十張字條過來,分別把不同比例的麥汁貼上標記。
然而實際上,這些不同水麥比例調制出來的麥汁,也正是啤酒包裝上常說的那個麥汁濃度,如果羅沖有心的話,一定會在前世的那些啤酒包裝上發現這個比例,只不過他從來沒在意過這些,所以才不知道罷了。
當然,不知道也無所謂,而且麥汁濃度這個東西,它本來也不是固定的,不同品牌的啤酒追求不同的口味,啤酒的麥汁濃度這個東西,從**度到十四五度的什么樣的都有,反正都能喝,并沒有具體的標準,唯一就看人們喜歡什么口味了。
啤酒的發酵時間少則三日,多則十天,一般情況下通常是一個星期,發酵時間短就意味著生產周期短,這也是啤酒適合工業化的一個原因,不過也有精釀啤酒,有的需要長達一個月到四十多天的發酵期,據說開罐的時候麥香濃郁,但那顯然不適合工業化的操作,所以羅沖也沒想過發酵那么久。
啤酒的具體發酵程度,還是跟起沫程度有關,想到這一點,羅沖不禁有些后悔,早知道弄幾個大玻璃罐子用來發酵了,現在用木桶根本看不見里面啤酒的狀態,只能到時候提前倒出來一些看看了。
把啤酒封裝起來暫時等待發酵,接下來就是另一項食品工業化的重要項目了,說起二十世紀的食品工業,怎么也繞不開方便面這個發明,二十世紀那么多發明,要說方便面肯定不是什么偉大的存在,但卻是影響快餐界的一道豐碑。
它是二戰后由一個泥轟籍彎彎人發明出來的,當時泥轟正處于戰后的衰敗期,正是國家重建的時刻,而且各種資源極度匱乏,米國為了把泥轟變成他們另一種意義的殖民地,也給了不少的物資援助,其中就有大量的糧食。
可惜和泥轟人吃大米的飲食傳統不一樣,人家米國人都是吃面包的,大米沒有,援助的面粉倒是一大堆,正巧泥轟喜歡吃拉面,而且戰后連面攤都十分短缺,人們忙碌的工作一天,發現連吃個拉面都要排很久的隊,于是才有了方便面誕生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