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用的全是一批的面條,但卻同時分了好幾口油鍋,畢竟主要還是為了測試各種植物油炸面條的效果。
在第一次的油炸實驗中,羅沖分別選擇了玉米油、稻米油、亞麻油、苧麻油、茶籽油這五種植物油,最常見的大豆油和花生油直接被他淘汰掉了,因為花生油和菜籽油差不多,有一種十分特別的味道,并不適合用來制作方便面,而且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這三種油的油煙都很大,很嗆人,所以也不適合。
至于芝麻油,也就是香油,完全是因為產量少,價格太貴而被羅沖直接淘汰,畢竟是工業食品,還是要顧及產品最終成本的。
五口不同的油鍋,十個金屬油炸筐,也就是每口鍋中同時炸兩塊面餅,一塊炸一分鐘,另一塊炸一分半鐘,然后再進行對比。
首先從油炸效果上看,兩種麻油,也就是苧麻和亞麻油直接被淘汰,味道特別就不講了,油煙也是不小的,炸出來的面餅也不知道還能不能吃。
茶籽油和菜籽油也差不多,同樣有特殊的味道和油煙,相比之下,玉米油和稻米油看起來倒是好一些。
玉米油和稻米油的油煙比較少,相同溫度下,這兩種油幾乎不怎么冒煙,而且油質金黃清澈,色澤淺,炸出來的面餅一個是金黃色,一個是淺黃發白的顏色,最像羅沖前世見到的方便面。
最后烘干定型,加一些牛油辣椒和蔬菜的調料用開水沖泡,吃過之后,羅沖最終選擇了稻米油炸出來的方便面,也就是淺黃色的那種。
這倒不是因為玉米油炸出來的金黃色面餅不好吃,而是玉米油太貴,成本太高。
玉米油并不是用玉米粒榨出來的油,而是從玉米胚芽中榨出來的油,而且含油量也不高,聽聽這個部位,就知道玉米油有多貴了。
與之相比,沒油煙,色澤好,成本低的稻米油就成了首選。
相同的地方就是,稻米油也并非用大米壓榨出來的油,而是用的大米的殼,也就是俗稱的米糠,因此稻米油又稱米糠油。
稻谷的外殼,這些都是平時直接扔的東西,或者用來喂養雞鴨的東西,可以說原材料幾乎不要任何成本,屬于稻米種植產生的副產品,如果不用來榨油直接扔的話,那也是浪費了,倒不如榨出油來用作食品工業。
漢部落的主糧就是水稻,每年都會產出大量的米糠,這些米糠不利用起來飯倒是可惜了,而且用作工業的話,根本就不用擔心缺少材料。
以漢部落種植水稻的規模,就算米糠的含油量很低,那榨出來的油也足夠使用了。
于是乎,方便面這項技術也算是搞了出來,當然,沒有防水的紙杯紙碗,想要拿過來直接泡是不行了,這得自備個飯碗才行,至于包裝方面,沒有塑料袋的情況,倒是可以考慮下用牛皮紙袋包裝,就像是紙袋的瓜子或者零食干果那樣的包裝,以漢部落的技術,完全可以造的出來。
而且有了方便面,漢部落還可以趁勢推出另一種工業產品,那就是搪瓷制品。
搪瓷就是鐵胎掛釉燒成的類似陶瓷的制品,或者說是在鐵胎外面鍍了一層陶瓷外殼。
在以前搪瓷制品興盛的那個年代,用搪瓷缸泡方便面一定是許多人小時候的回憶,圓形的搪瓷缸,上面還帶個蓋,尺寸和方便面餅的大小差不多,簡直是泡面的絕配啊!
而且這樣也能再帶動漢部落的一項工業,同時還能消耗生產過剩的鋼鐵,創造更多的產值,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