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貓山》小說主題是歌頌軍人犧牲,呼喚和平。許正道改編后的劇本,主題跟原小說有點不一樣。在劇本中,陳桂民是在看完09年國慶閱兵后去世的。之所以加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想說明,我們今年之所以能和平,是因為國家強大了,是因為我們手里用了東風快遞這樣的牛逼武器。和平是建立在實力基礎之上的,祥林嫂式的和平是不存在的。
在2005年左右,網絡上有個聲音喊得特別厲害,中日必有一戰;到了2020年基本上沒人這么喊。其實從起點小說也能看出來,2005年左右滅美屠日的小說特別多,2020年跟美利堅較量的小說還有,但屠日小說基本上沒有了,倒是各種反映東瀛文化的小說多了起來。這種變化的根源就在于,海棠國經濟起來了,軍事實力全面碾壓東瀛,大家都不再把東瀛當成重要威脅。
除了對小說情節和主題進行調整,許正道對電影名字也進行了調整。
電影名字是電影營銷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電影營銷的起點和原點,電影的名字應該通俗易懂,應該有吸引力,如果觀眾需要兩三次解讀才能明白,那肯定是失敗的片名。
《野貓山-東京1939》這個名字就是如此,要是不知道小說內容,只看名字的話,觀眾絕對是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是講什么的,也看不出電影的類型。
連電影是什么類型都不知道,觀眾又怎么可能感興趣呢?
為了讓觀眾一目了然,許正道將電影名字改成非常淺白的《轟炸東京》。
到了十月底,《煎餅俠》和配樂和混音工作已經完成,開始制作字幕。就在這時,許正道接到了姜志強的電話,讓他跟電影的主演朱亞文和童瑤,到香江為《B區32號》作宣傳。許正道只能放下手中的工作,叫上朱亞文和童瑤到香江作宣傳。
坐在飛機上,看著窗外好似雪海一般的云層,許正道不由想起了《轟炸東京》的故事中,1984年,陳桂民他們返回東京的時候,也是這樣看著窗外;可他們看著看著,一架霍克3戰斗機就飛了出來。他們當時心情是怎么樣的呢?他們當時除了大喊大叫,有沒有用力拍打飛機的窗戶呢?想到這里,許正道不由用手拍了拍窗戶。
就在這時,背后傳來一個甜甜的聲音:“先生,需要幫忙嗎?”
許正道扭頭一看,一個漂亮的空姐正對著自己微笑。他這才反應過來,自己剛才試著去體會陳桂民的心情,不自覺的用手拍打飛機窗戶。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剛才思考小說情節入迷,就像故事中的人物那樣拍打窗戶。實在不好意思,打攪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