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士楨并沒有馬上答應,他又問了許多問題。
譬如常洵剛剛提到的氣與火銃的關系,研究氣的方法,包括一些試驗,還有常洵原子論的研究方法……
常洵都一一回答。
雖然只是個大概,有的答案趙士楨聽不懂,有的他并不知道正確與否、有效與否,更不知道這些方法和試驗是不是能夠證明常洵的理論,但……趙士楨可以確認常洵并不是信口開河,他對這些問題是真的有所思考,且思考得很深入,種種設計精巧之處,讓他忍不住拍案叫絕!
趙士楨不由想到這些年為了研究火器,遍訪當年參與抗倭的戚家軍將士,并向夷人請教,搜集各種資料,觀察拆解實物,用心鉆研,又與工匠合作,親自設計并制造火器,方才寫成《神器譜》,真可謂“備極勞苦,孳孳吃吃,恒窮年而罔恤,千金坐散而不顧”。
朱常洵出身皇家,條件似乎更好,但趙士楨為官多年,親歷了這十幾年一波接一波的爭國本風波,而處于這場風波中心的朱常洵,年僅十五,便能提出這樣一套體系龐大的理論,即便他是天才,也定然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趙士楨突然覺得,外廷對于常洵的種種非議,似乎并不公平。
“后湖尚有最后一個問題!”
趙士楨恭敬地行了一禮:“日前內閣大學士沈龍江上書,言及伏暑已盡,爽氣方臨,當行皇長子冊立冠婚大典,殿下以為如何?”
趙士楨問的是立儲大典,也是問常洵的態度。
常洵沉默了片刻,方才說道:“天道蒼茫,常洵常感時間不夠,這宮廷內外,諸事紛繁,本心并不愿參與。”
頓了片刻,他又繼續說道:“然而科學一道,又需財物人力、各種支持,如今處處掣肘,亦讓人深感無力。”
常洵看向趙士楨,緩緩說道:“以前我不曾爭過,現在也不想爭,但是以后會不會爭……卻不能保證!”
常洵笑了笑道:“若是能潛心學問,自然是極好的!但世事往往不遂人心,吾輩也只能且行且珍惜!”
常洵確實對奪嫡不感興趣,他的理想是成為史上第一學霸,但避雷旗桿之事歷歷在目,大權在握,有些事情做起來才更方便、更高效。
“殿下所言,亦是東湖所愿!”
趙士楨沉默了片刻,方才跪倒在地,大禮參拜:“后湖愿跟隨殿下,潛心學問,探究這萬事萬物的道理,但有所得,余生足矣!”
雖然常洵并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但趙士楨還是作出了決定。
當初他研究火器時,處處不便,也曾想過自己若是能身居高位,行事便能更加方便。
三年前他上書朝廷,建議革除時弊,采用火器,卻久無動靜之時,也曾深感人微言輕……
故而常洵所言,他也深有體會。
便是易地而處,趙士楨也不確定自己是不是要爭!
爭,似乎有違祖制,卻有利學術!
不爭,也許便是庸庸碌碌一世,眼睜睜看著時弊日漸沉重,卻無能為力。
該爭的,也許還是得爭。
“得后湖之助,猶猛虎添翼也!”常洵的話,讓坐了二十幾年冷板凳的趙士楨心里暖暖的!
得趙士楨之助,常洵確實非常高興。
身邊的小太監打雜還可以,做學術便不行了,趙士楨雖然不是考霸出身,但是能寫一手好字,能寫出《神器譜》,文字的水平、科學的素養都很不錯,能夠幫不少的忙。
李奉著人送來了午飯,常洵與趙士楨吃過以后,繼續聊著,在用“原子論”說服趙士楨以后,常洵又將今日議事時提出的“萬物皆可言數”的理論講了出來,兩人圍繞原子論、萬物皆可言數、氣的研究方法,以及火銃的問題一直聊到天色擦黑,依然意猶未盡,卻不得不暫時停下……
“與殿下一席話,遠勝趙某數十年讀書之功!”趙士楨心悅誠服的說道,對常洵的理論,他尚未全信,但常洵的學識已然讓他佩服得五體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