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這首唱和詩寫得最不好,主要原因是因為,這種類形的體裁并不是他擅長的。
杜甫的思想,淵源于儒家,但由于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實踐,對儒家學說也有所突破。比如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杜甫卻是不管窮達,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杜甫卻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謀其政。前人說杜甫的許多五言律詩都可作“奏疏”看,看其實何止五律?儒家也談“節用愛民”,“民為貴”,但一面有輕視勞動、輕視勞動人民,杜甫與之相反,他熱愛勞動人民,也喜歡勞動,并甘心為廣大人民的幸福犧牲自己。
金圣嘆說:“從來朝廷之上,左史紀言,右史紀動。今則自早朝至于朝罷,絕無足紀。君既無所咨訪,臣亦無可建明,僅僅滿朝香煙,揮毫唱和,則何補哉?只益之戚耳!”可見,金圣嘆考慮到當時的制度,認為君王沒有咨詢訪問(國事),作為臣子們便不便主動提及,所以稱這組和詩為粉飾太平之作未免有失公允。金圣嘆的這種觀點應該給予重視。
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
杜甫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
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
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于今有鳳毛。
首聯先寫漏聲催促著天色破曉,像箭一般的飛快,后用“仙桃”代表宮內春景,點出景色醉人。這一聯主要突出“早朝”。
頷聯則分別寫朝見時的儀仗和宮殿中的自然景觀及氣氛。春日和煦,旌旗上的龍蛇似乎也隨著春天的到來而獲得了生氣,旌旗獵獵,龍蛇也好像在騰躍。大明宮里,和風輕吹,燕雀輕快而高興地在天上飛著。“日暖”,也含有贊美“圣恩”惠及萬民,連龍蛇、燕雀亦且廣沽皇澤之意。這一聯主要突出“大明宮”。
前二聯主要寫的是“早朝大明宮”的原題。因為是和詩,接著就不免要轉到原詩的作者身上來了。頸聯寫退朝后,重點突出寫賈至的儒雅風流和備受君主恩寵。
尾聯用了兩個典故。先看絲綸美。因為賈家父子歷任兩朝的中書舍人,后有一日賈至供職的肅宗對賈至說,“昔先天誥命,乃父為之,今茲命冊,又爾為之,兩朝盛典出卿家父子,可謂繼美矣······”主要意思是贊揚賈至繼承了父親的才華,并能做出像父親一樣的政績,實在是朝廷里的一段佳話。“池上于今有鳳毛”里的鳳毛并非簡單的鳳毛麟角的鳳毛,也不是簡單說賈至的才華出眾,在一班大臣里很少見。而是用了一個典故:南朝時有謝鳳和謝超宗父子,他們文章風格和成就都很出眾,于是梁武帝就稱贊他們說,“超宗殊有鳳毛”。意思是想說謝超宗終歸繼承了父親謝鳳特有的風格和才華。這兩句進一步稱頌其家世的文采和父子兩代執掌朝廷起草詔命職務的榮耀。
這首詩按其體例是一首臺閣應酬式的詩,在杜詩中是很少見的。乾元二年(759)在長安任左拾遺也正是杜甫仕途生活中最重要或最煌赫的時期。因為是同僚之間唱酬之作,因此格調也就平正典雅,并且不乏歌功頌德、點綴升平的意味。整首詩藝術上格法嚴謹,脈胳分明,深得和詩之體,所以歷來的詩家對它十分推重。尤其是它的頷聯“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字里行間洋溢著一派沖融和悅的春天氣息,詩家評價很高。當時唐王朝于安史之亂中初得安定,朝廷上下都以為中興在即,升平可望,因此王維和詩中也有“九天聞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這種充滿信心的句子。
杜甫這首詩的不足之處又在哪里呢?用同樣大量寫律詩的王維的詩互相比較,就能看出杜詩的不足之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