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文征明這首詩是說:“新年頭一天,人人都出外拜年。拜年的人,并不求其與主人見面賀禮,只是姿態性地投張名帖,表示禮數已到罷了。”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謁”和“名紙”就是現在賀年卡的起源。友人們前來拜年都不要求見面,只是希望通過拜貼(賀年卡)來問候,從早上到現在我的屋中已經堆滿了各種名貴的拜貼(賀年卡)。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這里的“簡”是省掉、略去的意思;“虛”是不實在,虛套的意思。我也跟隨著潮流學吧,向他人投送拜貼,用這種方式拜年,人們只會嫌棄簡易,而不會認為這其實只是空虛的禮節。
過大年,你忙我也忙,都是文人,交換個“名片”,表個心意,既禮貌,又雅致。禮到人不怪,只是略嫌簡陋。而拜貼也就相當于今天的送賀年卡。
文征明的這首詩記載的就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拜年。
“拜年”,是過年時最隆重、最熱烈也是最繁瑣的一項禮儀活動。先是按照血緣關系的長幼親疏來安排親族內的互拜活動,這是核心任務,此后還要有與姻親間的互動拜年,真是讓人忙得不亦樂乎。
拜年的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過了臘月初八就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親訪友為拜晚年。早年和晚年都屬避免遺憾的應急或補救性質,民間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這就是拜年習俗的由來。
中國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宋代以前,古人的拜年習俗跟現在差不多,親朋好友帶著禮品相互串個門,晚輩給長輩叩個頭,說幾句平安長壽迎新的話,長輩給晚輩拿點壓歲的東西,整個拜年禮儀就算是成了。
到了宋代,人們拜年一般不進門兒了,流行送“飛貼”,相當與現在的賀卡。朝廷里的士大夫有用飛貼互相拜年的習俗,當時士大夫交友很廣,如果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紙,就用竹木削成條,寫上賀詞,派仆人送給親朋好友代為拜年。這種方式一般流行于官場和文人墨客間。
明代人們還是沿用賀卡的形式,也就是以“投謁”代替拜年。明代時期賀年卡的設計更加完美、精致,卡片上不僅印有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祝福語。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出現“團拜”的形式,有的是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朋友之間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也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電話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