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接第十七章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秦觀詞(五)
解讀這首《踏莎行》的第二條路徑是——與愛情無關。
第二條路徑是:這首詞是秦觀向朋友表達心跡之作。在經歷了趙君錫事件之后,秦觀畢竟連累了蘇氏兄弟,蘇軾雖然不說什么,但兩人的關系開始有些微妙起來。其他的朋友們也多站自蘇軾一邊,對秦觀頗有微詞。如在黃庭堅與秦觀的通信中,敏感的秦觀顯然察覺到了這種尷尬的局面。秦觀也是有苦說不出呀。雖然是無心之失,但錯得實在太愚蠢了!于是,朋友間的通信,一封封疊加著怨氣,所謂“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便是指詞而言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兩句在寫作手法上叫做“以景結情”,好處就是言盡而意不盡,但因為“意不盡”就很難考實了,只能各有各的理解。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連用兩則有關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分別見于陸凱在《贈范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和東漢蔡邕的《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寄梅傳素,遠方的親友送來安慰的信息,按理應該欣喜為是,但身為貶謫之詞人,北歸無望,卻“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每一封裹寄著親友慰問的書信,觸動的是對往昔生活的追憶和痛省。每一封信來,詞人就歷經一次這個心靈掙扎的歷程,添其此恨綿綿。一個“恨”字,將那無形的傷感形象化,好像還可以重重累積,終如磚石壘墻般筑起一道高無重數、沉重堅實的“恨”墻。
整首詞虛實結合、含蓄幽隱,情韻凄苦哀怨,催人淚下。蘇軾與秦觀“同升而并黜”,于貶謫之感體會尤深,故獨賞其“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留下瀟湘去”之句,曾嘆曰:“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并將二句書于扇面,永志不忘。王國維則賞其“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之句,以為凄厲深摯,并將其作為“有我之境”的代表。
歷代酷愛“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兩句詞的人很多,他們的理解卻大相徑庭:有人說這是秦觀自悔不該離鄉入仕,更不該介入黨爭,也有人說這是秦觀因自己忠而見疑、信而受謗,于是呼天搶地,窮詰究竟······說法還有許多,而確切的答案也許在公眾話語里永遠也無法為人所知了,但這正是詩歌的魅力所在,是詩歌語言所營造出的歧義空間的魅力所在。
無論歧義空間的范圍有多大,反觀這首《踏莎行》,情緒上是悲愴而近乎絕望的,這是可以肯定的。這樣的悲哀在很大程度上是性格使然;與蘇軾、黃庭堅相比,秦觀是三人中年歲最小的一個,可是,卻是最早去世的一個。
這樣的描述似乎讓我們看到了容若的影子,也難怪容若深愛秦觀其人其詞,把他引為隔世知己了。但是,秦觀的悲哀不同于容若的富貴閑愁,他的經歷也不同于蘇軾和黃庭堅,他的生活似乎永遠在低谷里徘徊。有人說秦觀早年科舉失利,便頹喪得幾乎無以自拔,可見其性格的敏感和脆弱,殊不知那場科舉秦觀很可能根本就沒有參加——他不知道因為什么事坐了牢,這個牢還是皇帝的詔獄,可見事態的嚴重。好容易出詔獄后,已經傾家蕩產,只能求親告友,想謀一個教書先生的工作。自此之后,無論官場還是人生,秦觀幾乎永遠都在底層,也永遠都在經受波折,即便在死后,也因為黨爭的牽累,名列元祐黨人碑,書被禁、版被毀,子孫不得入仕。秦觀這一生,唯一的頂點就是他的詞(這甚至讓他凌駕于蘇軾之上,因為蘇軾以詩入詞,在當時過于前衛,并不被太多的人接受),而最有自信的生活便只是在歌樓酒肆之間、黛眉紅袖之側。
今天如果有人去郴州,可以在蘇仙嶺上看到一塊大石碑,碑上是秦觀的這首《踏莎行》,還有蘇軾的跋,由米芾題寫,因而得名“三絕碑”。一塊小小的石碑或許沒有什么看頭,可看的是石碑背后的這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