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詞在最初是與音樂密切結合的一種文學體裁,因此它的平仄和句式往往是根據音律而來的。一方面,它擁有比近體詩更為豐富多彩、自由寬泛的格律,是各種不同人樂句式的調和體,作者可以在極為廣泛的范圍內選擇符合創作需要的詞調,并根據自己對音律的理解和所要表達情感的需要對韻腳、平仄和句式等格律做出調整,甚至自創變體和新聲。而另一方面,所有這些都必須以和樂為標準,音律既給了詞創作的自由,同時也要求它在審音辯字上更加精密和嚴謹。
柳永之前,詞家多采用花間體小令,由于體制短小,尺水興波,手法上多用比興,追求含蓄,講求余韻不盡的效果。
北宋詞的發展至柳永出現而有大變化,他采教坊新聲和里巷間的謠歌俚曲制作慢詞長調,變舊聲為新聲,使歌詞內容接近市井生活。慢詞篇幅增長,可開闔變化,便于作者馳騁才情和革新詞體。自柳永大量創作慢詞后,行于歌筵酒席士大夫杯酒交歡之際的小令,逐漸讓位于取悅俗耳而流傳四方的長調,其歌詞廣泛流行于社會,形成了與傳統五、七言詩爭勝的局面。
在談柳永慢詞的優點之前,先讀一下早于柳永寫作慢詞的詞家——張先的慢詞:
謝池春慢·玉仙觀道中逢謝媚卿
繚墻重院,時聞有、啼鶯到。繡被掩余寒,畫幕明新曉。朱檻連空闊,飛絮無多少。徑莎平,池水渺。日長風靜,花影閑相照。
塵香拂馬,逢謝女、城南道。秀艷過施粉,多媚生輕笑。斗色鮮衣薄,碾玉雙蟬小。歡難偶,春過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調。
詞的起句寫出詩人的居住環境。高墻環繞的深深院落的早晨,燕子和黃鶯在枝頭啼叫,璀璨的朝陽映照著畫閣,柳絮如雪隨風輕舞,嫩綠的小草如一方綠絨毯,桃花的倒影投射在如鏡的池水上。
下闕寫在去城南道觀的路上遇到了聞名已久的謝媚卿。她明艷絕倫,秀麗出于天然,雖只微微一笑,便有無限嫵媚。其衣色鮮艷奪目,日暖衣薄,更顯示出其身段之窈窕,就連她隨身佩帶之玉飾,雕琢成雙蟬樣,也格外玲瓏可愛。這里以工筆重彩,畫出一個天生麗人,從中流露出一見傾心的愉悅。結尾抒發愛慕而難以相偶的怨情。
張先此詞雖是慢詞,但是仍然純用小令的作法。小令的作法的特點是凝聚蘊藉,而慢詞作法的特點是鋪敘開展。
小令的聲律多有近于詩的結構,這是士大夫擅長的。例如:晏殊著名的《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首詞一共六句,每句自成一體,構成一個獨立段落。每一句都是七言,每一組七言都是前三后四的結構:即“一曲新詞”/“酒一杯”,六句話全無例外。這是從唐朝的七言詩傳承下來的,比如號稱古今七律第一的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