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這句來自祖之國的古語隨著佛教西征,也隨著尊者達摩與六道仙人一同來到這片大陸。
用來形容草之國再貼切不過。
如果非要挑刺兒的話,可能只有那一句國小了。
單純論面積,草之國可不算小。除了土雷水風火傳統五強之外,就只有田之國以及果之國在地圖面積上能和草之國相提并論。
其余什么雨之國、鐵之國、麥之國、雪之國都差了草之國一個檔次,更別提間之國一流的小國了。
雖然獲得大雷音寺加冕認證的國家林林總總十來個,但是草之國單論面積怎么都在第二檔。
嗯,如果單論面積的話。
問題在于,草之國百分之八十的領地都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而它的主要鄰國只有兩個。
西面的雷之國,東面的火之國。
這就沒意思了,真的沒意思了,將地圖比例尺稍微一放大,草之國就真變成小國了。
在土之國與水之國還在打第一次百年戰爭的那個年代,草之國也曾經輝煌過。
這里得補充一句,因為佛教西征是從現如今的風之國的東邊一路打過來的,所以把風之國東部作為坐標原點,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那就是越接近這個原點,受到佛門的文化影響就越深。
從當地住民的姓名上就可以看出來。
風之國父母普遍是姓+名的方式為孩子起名字,并且因為皈依者狂熱的印象,身份地位越高的人,姓名越接近佛教西征的起源地祖之國。
比如現如今風之國的國王大流士一世就復姓布施單一個明字,大流士一世是他的尊號,與被他推翻的上一任風之國主蘇丹艾哈邁德沒有啥區別。
甚至風之國的國姓風就更夸張了,整個風之國超過三分之一的子民姓風,滿大街的風逍遙、風花雪、風無痕。
順著佛教西征的征服之路看過去,火之國的情況又特殊一點,采用的是姓+中間名+名的方式。
比如千手.烏里揚諾夫.柱間這樣的例子。
然后自西向東,越往西原始宗教文化的殘留痕跡就越深刻。
雷之國的頂級權貴名字不會超過十六個字,到了土之國就變成五十字以下,而大陸最西邊的果之國,一百多個字的名字只是下級貴族。
懸居海外的水之國情況特殊,太長不敘。
說回草之國,因為和尚們打過來的時候,文字不通,話語不懂,只能聽個音兒,圖個樂兒,所以古代火之國所占據的領地被稱為露,而雷之國就是獨。
單純的音譯罷了,與如今的通用文化沒有關系。
草之國祖上最闊的時候,在地圖上表現為左拳頭爆錘火之國,右拳毆打風之國,左腳踩著田之國,右腳還不停的去捅風之國,鐵之國不過是它頭頂懸掛的燒餅,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不過其他幾國畢竟是小國,風之國太遠了不好打,于是草之國便流傳出了平獨鎮露這么個奇怪的成語。
如果不是學識淵源的歷史學家,還真搞不清楚平獨鎮露是個什么意思。
可惜草之國生不逢時還自己作死,將祖上留下的平獨鎮露變成了個笑話。
講外因,草之國特殊的地理地貌,百分之八十的領土是草場,在古代是巨大的優勢,因為面積廣闊的草場可以培育大量的戰馬。
草之國平獨鎮露靠的就是大陸獨一無二的翼騎兵集群。
神圣羅馬帝國崩潰后,只有草之國有能力一口氣拉出五萬翼騎兵,這個數字是極為恐怖的。
然而時代變了,隨著槍炮等靠化學反應驅動的動能武器出現后,騎兵的價值優勢從巨大的沖擊力變成了快速機動的能力。
于是,依然大面積使用冷兵器的草之國騎兵就成為了時代的眼淚。
不是草之國不懂變革,而是百分之八十的國土面積是草場,百分之十七是丘陵平原用來種地,只剩下百分之三的山地還是石灰巖質地的。
單靠草之國的資源沒得玩。
如果時代變革之時草之國依然有著先輩平獨鎮露的強大軍力,或許還可以從鄰居身上吸血。
但是早在這一切發生之前,草之國就把自己玩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