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乃國之重器,至少在這個時期如此,城中販賣鹽的商戶并不多,幾經詢問,凡長安城中販鹽商戶皆言并無見過這樣的鹽,有個別商戶還出言詢問此鹽來自何處。
好在杜忠跟隨杜如晦多年,知道謹慎二字,并未把鹽的來源告知他人,只說是偶然得之,否則獨孤武一家會迎來天大災禍,畢竟敢詢問的人并非一般人,背后站著的乃是大唐各大世家。
午時,杜如晦從坐班回府,得知城中并未有販賣此鹽商戶,他便提著一小袋鹽,拿上一張卷成筒的宣紙進了宮。
突厥騎兵南下,攻至渭水北岸,杜如晦奉旨前往涇陽縣安撫受災百姓,主導南岸百姓搬遷之事,得到朝堂眾臣的一致稱贊,今日早朝時,李世民更是大番贊揚了杜如晦此番功勞。
不過杜如晦卻非恃寵而驕之人,匆匆趕到甘露殿,詢問了小黃門兩句,得知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在用午膳,便沒讓小黃門進去稟報。
自古君憂臣辱,李世民為國憂慮多日,多日未曾好好進食,為國舉才非十萬火急之事,也不急于這一時,作為臣子的杜如晦又豈好進殿打擾。
深秋寒意正濃,甘露殿外等候的杜如晦打了個哆嗦,下意識緊了緊尚未脫下的官袍,守衛甘露殿的小黃門都看不過去了,便自作主張打開了甘露殿的大門,進殿向李世民稟報。
層層上報,在內殿中用膳的李世民發了火,杜如晦既在午時用膳期間起來定有要務,所以看門的小黃門反倒是受了無妄之災。
后宮不得干政,長孫皇后把握的很好,聽到小黃門稟報說杜如晦在殿外等候多時,李世民發怒杖責殿外小黃門,便匆匆起身出了甘露殿,受了杜如晦的禮,免去了殿外小黃門的杖責。
杜如晦進殿行禮,李世民隨意的擺擺手,問道:“克明匆匆而來有何要事?”
李世民的話語中沒有責問的意思,只有煩悶之意。
剛剛登基不久,便外有突厥進犯,內有流言蜚語漫天飛,以至于現在都不敢問杜如晦因何事而來,只敢問有何要事。
“臣昨日從涇陽縣返回長安,偶遇一位少年英才,今日前來特為陛下舉才。”杜如晦走到李世民身邊,將手中紙筒放在案幾上展開,赫然便是獨孤武為酒樓寫下的營銷策略。
李世民看了看宣紙上的字,這分明就是杜如晦的字跡,有些鬧不明白杜如晦為何有如此一說。
還沒問,杜如晦便將昨日發生的一切娓娓道出。
李世民這才明白這張宣紙上的策略代表著何意,有些不敢置信道:“你說這是一位十五歲少年所寫?”
“臣親眼所見,確乃一位十五歲少年所寫。”
聽過杜如晦的解釋,就是李世民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好策略,尤其是在把控人心上,就連朝中許多官員都未必能做到。
“克明,你相信世上有少年英才?一位十五歲的鄉野少年有這份把控人心的本事?”
杜如晦愣了一下,嘆道:“尚未見到獨孤二郎前,臣也不信,但是臣認識獨孤二郎之后,臣信了。不知為何,臣與獨孤二郎年紀相差甚遠,卻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仿佛獨孤二郎與臣是年歲相近的老友一般。”
說到最后,又想起了昨日的一切,想起了獨孤武拉著自己還錢時的場景,杜如晦笑了。
李世民搖搖頭,卻未過多談論這個話題,他相信杜如晦匆匆進宮絕不會僅僅因為大唐出現了一位少年英才,況且他未親眼見過,又如何能說是少年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