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有很多種,半個縣城大小的藥市里,散單在各個藥鋪里成交。
大宗買賣在北邊的藥商會館中,原藥和已經炮制過的藥材,根據等級,以及當年的行市,還有許多綜合因素,定好價格,公平交易。
藥材在藥市后頭極顯眼的幾排數不清的大庫里,驗了樣品交定銀驗大貨,秩序井然,沒有一絲兒差錯。交易雙方都默認遵循君山藥行規矩,不敢亂,也不敢造次,但凡想做藥材這行生意,不管多大的藥商,都不敢在此處做手腳。
信譽,是君山藥行準入的門檻之一,只有跨過這個門檻,才敢說,自家藥行,算是在藥材行當里,有了一席之地。
這里動輒都是上萬銀錢的交易,是君山藥行的基石,卻不是人最多的地方。
三皇宮前的空地上,年輕一代,技藝出眾的藥人,在此展示各家獨門絕活兒,引得無數百姓叫好不斷。
一墻之隔,戲臺上弋陽腔和采茶戲交替上演,這是從前留下的老規矩。藥市逛累了,來這處歇個腳,聽聽戲,或是買點吃的。戲園子周邊,都是賣小吃、飲子、果子的小店或者攤販,及至角門之外,還有一圈茶樓酒肆飯鋪。
此時的秦念西,卻坐在藥市對過,那處已經擠滿了人的君山醫館里。
藥王會召開同時,君山醫館行義診,已經延續多年。照理說,這樣的時候開義診,是極不和適宜的,可這義診是從前,君山藥市并不繁盛的時候就有了的,甚至為藥市的繁盛平添了許多人氣。
后頭有一回藥王會,考慮人太多,就不要義診來添亂了,卻被已經聲名遠揚的義診吸引來的百姓,堵著門吵吵,萬般無奈之下,只得重開。
秦念西和長輩爭取了許久,才得了許可,往君山醫館的義診中,加上單獨分出來的兩科,婦人科和啞科,因怕尋常百姓不懂,分診的地方,掛的牌子直接是女科和兒科。
醫館單獨設了一處院子,一個大診室里放了兩張醫案,后頭分坐了秦醫婆和王醫婆,秦念西帶著紫藤,沉香和木香,打扮成學徒模樣,侍候在二位醫婆身后,韻嬤嬤和兩個跟著下山的女徒,被分派了守好院門的差使。
秦念西這么做,原是有一樣最簡單的目的,若是讓醫女在醫館里坐堂,能不能行得通。
從前百姓看病,雖說也知道得了什么病,首選要去找哪個醫館的哪位大夫,比如說杏林醫館的小兒林,這是治啞科的,萬安醫館的圣手唐,這是治骨傷的,可如此旗幟鮮明,直接掛了兒科和女科的牌子,任一家醫館都不會這么干。
但君山醫館不僅這么干了,還干脆說明,這兩位大夫,是君仙山萬壽觀前來援手的醫女。
有人嗤之以鼻,什么醫女,說白了,不就是醫婆嗎?醫婆也會看病?醫婆就是醫婆,醫婆就是走小門替婦人接生,神神叨叨上不得臺盤的。憑你是從萬壽觀下來的又怎樣?萬壽觀里,能治病的,不都是道長嗎?什么時候有什么女科和兒科了,萬壽觀自家都不掛這牌子,反跑到君山醫館掛牌子。
饒是君山醫館素有聲望,來看義診的百姓,也極不情愿被分診到醫女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