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上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放松了一晚上的人們都睡了一個好覺,第二天,就是暴風赤紅“下水”的時間。
就像航母造的差不多下水試航一樣,暴風赤紅機甲也到了這個步驟,只不過相對于航母“下水”到“試航”的長時間段,暴風赤紅集成到了一塊。
也是這一天,整體的暴風赤紅終于要走出室內船塢了。
今天已經是11月1日了,如果之前的計算沒有出錯的話,那么下一頭怪獸差不多快要出現了,甚至是隨時可能出現。
按照建造計劃,暴風赤紅的進度是稍稍延后了一些的,畢竟周樹的計劃是成熟完善的,奈何整體部門是第一次造這玩意,所以稍微慢了一些。
不過也可以了,周樹看了暴風赤紅所有的自檢報告和模擬運行報告,基本都達到了他的設計目標,實機測試應該沒問題。
甚至他感覺直接跟怪獸干一架都沒問題。
此時周樹正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著裝操作服,地方就在之前的測試平臺上,因為專門的機甲機庫正在建造,所以只能在這里。
按照計劃,機甲機庫應該有驅動器裝配室的,裝備室應該位于機甲機庫的最高點,那里是存放著各個機甲的駕駛和控制中心,也就是操作艙。
大部分機甲的操作艙都是機甲的頭部,也有例外的,例如電影里毛子的機甲“切爾諾阿爾法”的操作艙位于胸部,頭部是反應堆。
在《環太平洋》中出現的四臺機甲,每臺機甲幾乎都配備了逃生艙,就在頭頂,只有毛子的機甲是例外,他們沒有逃生艙。
因為“切爾諾阿爾法”唯一服役的第一代機甲,也借著老毛子的戰斗精神,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他們的駕駛員在戰場上沒有退路,只有勝利。
裝配室配備高級技術人員,他們為駕駛員完成出站前最后的裝配,包括檢驗系統,測試神經鏈接,幫助他們穿上操作服,這些工作必須在7分鐘內完成。
一旦檢測無誤,所有人員撤離操作艙,操作艙關閉,再下降與機甲結合,完成出站。
將機甲的腦袋和身體分離,是為了完成快速裝配,就跟流水線一樣,各自忙各自的。
要不然腦袋和機甲身體相連,裝配的時候所有項目和所有人都在機甲上,不利于快速出擊。
由于周樹只需要一個人就能駕駛機甲,所以他的作戰服相對的簡單。
當然,也只是相對于多人操作系統簡單,一些基礎的東西還是要有的。
駕駛機甲穿的服裝不但遍布著與機甲相連的接口,而具有保護駕駛員免受部分傷害的功能。
操作服共分為兩層,里邊是電路內襯,形似黑色的緊身衣,內部有電路傳感器,當“人機合一”后,駕駛員的動作會通過傳感器傳遞到機甲上。
外層裝甲的材料為高密度聚碳酸酯,質地輕,具有優質的抗沖擊性,抗熱性,對在劇烈搏斗中的駕駛員身體起到保護作用。
戰斗服的后背有專門的開口,沿著人體脊椎自上而下,那里是安裝脊髓夾的地方。
嚴格上來說脊髓夾才是真正與人類相連的地方。
通過脊髓夾與人體相連,機甲電腦才能讀取你的腦電波,完成“神經鏈接”。
平時脊髓夾都被泡在裝滿生理鹽水的容器里,在裝配階段,脊髓夾轉存在充滿泡沫的密封箱里。
脊髓夾看起來像一只半米長的“鋼鐵蜈蚣”,被裝配人員拿起來之后,多條“步足”還在不停的活動,那其實是在自檢。
頭盔樣式比較像摩托車頭盔,比宇航服的頭盔更精致一些,基本上是全罩式樹脂面窗頭盔,里邊存儲有繼電凝膠,也可連接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