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精化為氣。
心神意識參與其中,促使人身五谷之精,化為可控之氣。
自記憶之中可知,這套煉養吐納之術,練習純熟,可進入胎息之境。
“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
所謂胎息,就是不用口鼻呼吸,如胎兒在母親腹中,孕育之時。
“胎息之中,止念入定,百脈齊通········”
找出這段口述的經文,蘇素有些興趣。
開拓荒地,各種雜務并不算多,蘇素將各種事務一一分派下去后,再次投入了研究。
入定靜功,需要經常的鍛煉,才能做到大定。
蘇素早有根基,對此駕輕就熟。
當下將意念注意到呼吸之上,均勻呼吸,默默計數。
數過一百,從頭數起,周而復始,漸漸雜念漸去,靜中種種氣感紛紛紜紜。
最終唯剩下一念澄澈,而周身氣感非常強烈,無數細小的,或涼或熱,或酥或電,尋常微不可查的氣,在身中身外,不斷穿梭往來。
“人身好似一方小天地,每時每刻都在于大天地交通,外來交換,除卻口鼻之氣之外,種種精微之氣,也通過各種細微的經脈穴位,來回交換。”
這等領悟方一生出,就被他視為雜念摒棄,整個一念寄托在綿綿若存的細微呼吸之上。
呼吸間隙,越來越長,呼吸之氣,漸漸不存。
終于,呼吸戛然而止,心中生出一種大恐慌。
就如同初次下水,無意中在水底仰望著水面時,生怕再也回不去的那種恐慌。
隨即,蘇素保持了定境,而腹下一股暖流油然而生。
這股暖流浩蕩,熾熱,自背后沖上,轉眼順著脊背,沖上頭腦。
完全不等蘇素參與,就自行循環,在腦部微微一滯,就攀登頭頂,隨即如同一道瀑布一般,自面部飛瀉而下!
“灌溉五華植靈根,七液洞流沖廬間。”
蘇素心中猛地生出這句話。
隨著內氣自上而下傾瀉而來,經咽喉,下中田,最終匯入下田,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內氣循環。
除此之外,蘇素在定境之中,還察覺掉有無數較為細微的暖流,循著別的脈絡,也經歷著大大小小的循環。
最終,都進入到下田。
薰熏蒸蒸,下田之中,這股內氣如同蒸汽一般,熾熱而純,給人一種非常熨帖而舒適的感覺。
循環往復,永無始終。
一圈又一圈,大大小小,無數細小的暖流,自行在周身百脈之中穿行,緩緩壯大。
眼前似乎有淡淡金光,耳后似乎有風雷之聲。
伴隨著內氣運行,蘇素也經歷著各種異象。
知曉這都是內氣循環時,刺激人身而產生的幻視幻聽,蘇素一概不理會。
只是靜心凝神,默默體會其中內氣運轉、變化。
此時口鼻呼吸看似停止,其實是轉為了更加緩慢的形式,大約每半個時辰到一個時辰之間才會呼吸一次。
蘇素重點放在細微的穴位之間。
有著清涼的氣息,自一些細微的穴位涌入經脈之中,隨即被暖流經過時同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