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如今風向······不大對。
自打開國之后,大晉就在收緊口子,收回各種爵位。
開國那兩百多個高級爵位,如今還在的,不過三十多個,而且都降到了縣伯之下。
尤其是近些年,往往一年就要廢除十幾二十幾個爵位。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什么意思。
大晉,不想養著這么多封爵。
蘇素明白他們的意思,但有一點他很看中,也是很容易為人忽視的一點。
封爵······能開家祠,受鄉縣香火。
這點意義其實很大。
有了這個名義,就能做很多事情。
如果所料不差的,大晉真正要打擊的,其實就是這種特權。
因為家祠對外開放,廣受香火,其實是修道世家的慣常做法。
一個家族,人口再多,就算多達幾百上千人,又能有多少香火?
不接受外人香火,純憑自家人,最多能撐得起鄉村一級的土地神職,但再多,就不能夠了。
地星上曾有一位民間散修量化香火,進行過考證,關于香火與鬼神祭祀的關系。
普通鬼魂一餐,僅僅需要半個單位的香火,就可支持一月不食。
三口之祭祀,一次約為七到十個單位的香火。
祖先三代人按十位直系祖先計算,一年需要六十單位香火,一月就是五個。
一人上香,三天則有一個單位香火。
因此需要三口之家兩個月祭祀一次,一年就是六次,或者獨生子女,每年一百八十天上香,正好能使得祖先勉強維持溫飽。
這就是堪堪掙扎在溫飽線上。
據這位知名不具的散修之論,要想要祖先過得滋潤,最好是除了兩月一次的祭祀之外,每月初一十五上香,或者干脆每天都上香一次,如此能讓祖先過得稍稍滋潤些。
祖先之靈過得好了,不再掙扎在餓死的邊緣上,這才有余力保佑子孫。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就是基于這種祭祀的道理才提出的。
后輩子孫不懂祭祀,餓死了祖先靈,或者祭祀不足,導致三代祖先都掙扎在溫飽線上,還指望祖先保佑?
試問······這種快餓死的祖先,哪來余力保佑你這種不肖子孫?
祭祀之道,香火之說,雖說虛無縹緲,但也自有道理。
按照這種量化計算,要撐得起一位縣城隍,至少要有二十五萬香火,每天六百人上香,才能維持神職,收支平衡。
鄉下土地之神,則需要平均每天十人上香。
對外開家廟,受香火,能供養家神,主持陰世氣運,庇佑子孫。
這才是爵位的真正意義。
封爵之貴,就貴在這里。
能供養出高級鬼神,而這,就是一個修道家族的根基。
蘇素要不是修行中人,也不能堪破這里面的奧秘。
如今既然知曉,那自然不可能白白讓出去。
不過這里面的計較,卻不好對外人講。
“道門根基,一半在于靈界,這里卻不能放棄,無論如何都必須要掌握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