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場點兵。
擊鼓之聲回蕩,旌旗上下翻滾,楊信曲正在操練,煙塵滾滾,當真是氣勢恢宏,馬如龍,人如虎。
楊信這一曲,如今終于補足五百之數,算是名副其實了。
他很滿意。
這一曲人馬,完全是按他的要求補齊的,共分四屯兩隊,俱為精銳,各有其長,各司其職。
四屯中,楊黥領一屯,為步兵屯,號為“折沖屯”,麾下有丈八擒豹為裨將;張猛領一屯,為步兵屯,號為“冒刃屯”,麾下兩隊率,分別為文陸、鮮于翊;徐牧領一屯,為輕騎屯,號為“突騎屯”,麾下兩隊率,分別為九貉、張飛;麹義領一屯,為弓弩屯,號為“先登屯”。
兩隊中,高順領一隊,有甲騎五十,號為“陷陣隊”;鮑出領一隊,有甲士五十,號為“擐甲隊”。
如此一來,這一曲人馬,步騎皆備,遠近皆宜,連續操練后,戰斗力已是相當可觀。
楊信思考許久,為這一曲則取名為“乞活曲”。
咳咳,他表達愿望的方式,一向就是這么樸素。
當然了,這名字自然是不足為外人道哉的。
能打造出“乞活曲”,得倚仗耿臨的盡心竭力的支持。
就不提擅射或能騎的勇士難找,麹義的“先登屯”需弓弩,徐牧的“突騎屯”需良騎,鮑出的“擐甲隊”需重甲,至于高順的“陷陣隊”,其要求之苛刻更是不必多說。
若非要求嚴苛,以高順的本事,楊信就算砸鍋賣鐵,也得搞個陷陣屯出來的。
耿臨為了支持楊信,也的確是下了血本。幸虧楊信幾戰斬獲不少,帶回的高句麗人俘虜也有些價值,否則耿臨掏空家底,也難以完全滿足楊信的要求。
對耿臨的鼎力相助,楊信看在眼里,也記在心里。
“府君大人殫財竭力,我自然也要竭盡全力。”他打定主意,“一定要將乞活曲全數活著帶回來!”
……
楊信在拼命操練,厲兵秣馬。
隨著乞活曲逐漸成型,眼觀鐵騎奔踏,勁卒撲殺,弩手遠射,甲士沖撞,楊信的腰桿也日漸挺直,信心漸生。
“都說將是軍之膽,但反過來說,軍也是將的膽。”他由衷感慨。
優秀將領固然能帶動士氣,但麾下的精銳士卒,卻也是將領的底氣。恐怕,也只有軍神韓信一般的人物,才能“驅市人而戰之”,還能獲得勝利。
楊信很滿意,如今他的麾下,可真能算猛將如云了。
別的不論,只光說知天命的,就是人才濟濟。
數一數,除了自己,還有楊黥(蜃)、徐牧(帝江)、張猛(封豨)、高順(旱魃)、鮑出(巨靈)、麹義(冰夷)、文陸(酒吞童子),整整八人。此外,張飛,丈八擒豹,那都是必然要知天命的,九貉也有一定機會。
不過,猛將如云,謀士卻……
楊信不由頭痛。
而越是逆境,謀士就顯得愈發重要。
趙戩勉強算半個,但他長于情報分析,出謀劃策卻不行了。
他想招回賈詡,但路途遙遠,等書信送到,怕是黃花菜都涼了。且以賈詡老(貪)成(生)持(怕)重(死)的性格,恐怕即便收到書信,也會假裝沒看見的。
還好,趙岐回來了。
楊信下定決心,要三顧茅廬,展現自己的誠意。
……
“邠卿先生,我是誠心誠意地邀請你出山。”楊信畢恭畢敬,一臉正色地道,“您看,我都是第三次來了,誠意難道還不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