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王燕丹身死,燕國徹底覆滅之后。
秦國又修養聲息了一段時間,暫且放棄了對叛逆昌平君的追殺,轉而繼續進行起了未完成的大業,滅國之戰,沒有絲毫征兆的再度開啟。
如今天下,韓趙燕已先后覆滅,齊國又因其獨特位置,被“光榮孤立”了起來,秦國若動兵戈,只有兩個國家,那就是魏國和楚國,但想要覆滅楚國,卻又繞不開處于“天下中樞”的魏國,且楚國又是大國,號稱“天下雖大,泰半入楚”,其國土遼闊,子民眾多,又因為去歲滅燕,遭到燕代殘余勢力的頑固抵抗,秦國也是死傷了不少士卒,故而,秦國沒有急著去覆滅楚國,經過短暫的商議之后,滿朝文武一致決定,先滅魏國。
秦國滅魏之戰很順利,或者說,早在很多年前,魏國就已經江河日下,不復以往強盛了,在秦國連年攻伐之下,魏國的國力本就大不如前,三晉之中的韓國和趙國又早已經被秦國給覆滅,魏國面對氣勢如虹的秦軍,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一座座城池接連淪陷,幾乎每一日,都有著噩耗向著大梁方向傳去。
這一切一直持續到大梁城前,當王賁所統率的大軍攻至大梁城下,秦軍終于是體會到了什么叫做易守難攻。
魏國大梁城,就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城池。
也不知道當年遷都于此的那位魏王是怎么想的,將國都定在了大梁這破地方,四目望去,沒有一座高山,一處天險,水路交通倒是方便了,但那又有何用?一旦到了戰時,敵軍甚至不需要花費什么力氣,就可以輕而易舉的來到這大梁城下,將大梁給圍起來。這導致魏國想要依據天險,在大梁附近拉長戰線,拖延時間也做不到。
不過有弊也有利,或許正是因為其四周沒有諸如秦國咸陽之外的武關、函谷關這等天險的緣故,歷代魏國統治者,想要讓這大梁變得更加安全,也只能不斷的加高城墻,與趙國的邯鄲相比,它的高大堅固尤有甚之。
那么,它究竟穩固到了什么程度呢?舉個例子,曾經秦國的那位武安君白起就曾經攻打過大梁,結果,不止沒有攻下大梁,反倒是自己被圍了,當然,這其間或許還有其它隱情,但白起終究還是栽了。
王賁初時也不信邪,讓大軍先后攻打過幾次大梁城,結果城池沒有打下來,自己卻碰了一鼻子灰。不過好在王賁繼承了他爹王翦的優良傳統,那就是穩健,從不急功好進,既然一時打不下大梁城,那么他就讓人把大梁城給圍住,意圖讓大梁城變成一座孤城。
這就令很多大梁城內的守城之人倍感難受了,若只是十天半個月也就罷了,但時間如果長了,秦軍依舊是如此姿態,大梁恐怕就要不戰而陷了,畢竟,大梁被秦軍圍住,這就意味著大梁城的補給也就因此斷了,城中之人每日的吃喝拉撒,也是一筆不小的消耗,段時間倒可以維持下去,若是時間長了,會出問題的。
于是,這回急的就不再是圍城的秦軍了,而是大梁城內的魏軍。
無論王賁圍而不攻是不是詭計,城中魏軍終究是不能坐以待斃,所以,第一戰,就這樣在魏軍主動出擊之中展開了。
大梁城前,曠野之上,隨著秦軍圍城日久,大梁城內的魏軍不愿一直被困,于是展開了突圍行動,兩軍之間第一次交鋒,也是就此展開。縱然這是第一個試探性的戰斗,但當秦魏二軍真的碰撞到一起時,依舊是沒有絲毫留手的余地。
沙塵漫天,旌旗浩蕩,戰鼓催魂!
戰車、矛戟、箭矢、甲士……無所不用其極,在真正的戰場之上,沒有絲毫的憐憫、公正可言,誰也不清楚,危機會從何處襲來,所以當置身于戰場之中后,你所能做的,就只有盡力殺死眼前的敵人,然后,想盡辦法的去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