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會開始逐步觀察老員工的工作效益。”徐偉立頓了下,又說道:“周總,林總,ofo那邊突然開始對我們派去的員工進行孤立,甚至還想將我們的人趕走,這件事該怎么處理。”
林有德聽完后,對著周宇杰說道:“周總,要不我親自去一趟ofo公司,與戴維談談?”
周宇杰搖頭說道:“談,估計也沒什么用,戴維可是公開宣稱不會做任何公司的附屬了。”
Ofo的創始人,是幾名大學生,這在互聯網創業企業中不算獨有,餓了么也是一樣,但大部分創業者都會在有一定的規模后引入專業的管理團隊,來對整個公司進行管理,但ofo沒有。
戴維的背景關系雄厚,家族來自于部級干部家庭,自身在學校時也是學生會主席,所以他犯得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以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可以管控整個ofo公司。
所以早期的ofo在管理是也比較粗放,不過好在ofo的商業模式獨樹一幟,同時又獲得了頭條以及各方風險資本的支援,加上周宇杰安排了不少人進入了ofo的管理層,也使得ofo的運營開始逐漸正規起來。
但正規就代表著所有人都會受到限制,包括創始人,在發展的初期,因為頭條系流量的支持,外加以摩拜為首的競爭對手開始搶占市場,ofo與頭條雙方都還合作的不錯,屬于蜜月期。
不過隨著規模的擴大,ofo的規模已經開始支撐不了戴維的野心,為了爭奪更多的市場,戴維屢次進行大規模擴張,完全不考慮公司的資金情況,進行大規模共享單車的采購,這自然會被頭條的團隊所排斥,雖然最終還是戴維以大股東的身份壓制下來,但雙方的矛盾也越來越大。
而最麻煩的,就是戴維無限的野心,要知道,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第二代互聯網巨頭,基本上都會被第一代收購、控制,或者多多少少的入股,如美團、搖搖招車、快滴等等,背后都有著藤迅或者阿里的身影,類似與頭條這種獨立類型,非常少見。
但戴維則認為自己應該完全獨立,即使ofo有著巨頭的資本,但也絕對不受控制,于是,在后續的融資中,ofo引入了阿里的資本,意圖讓阿里來對抗頭條。
林有德說道:“戴維其實也是有點太自信、瘋狂了,這次剛剛融資了7億美元,就準備購置30億人民幣的自行車,還會進行更激進的補貼,這種玩法,3個月就能把資金耗光,真到那個時候,融不到資的話,ofo就會徹底崩盤。”
“估值40億美金,讓他太飄了,其實,共享單車目前還沒有什么好的盈利模式,光靠那點按時間收費,肯定支撐不了共享單車的成本以及日常維護。”周宇杰搖頭說道。
一部自行車,其實一天沒幾個人用,即使半小時一塊錢,一天又能賺幾塊錢,而日常的維護就是一筆巨大的成本,更不要說采購方面了。
而最要命的,其實是共享單車的市場規模是有天花板的,不是什么人都喜歡騎自行車的,碰到近的可以走路,遠的可以做公交,選擇共享單車,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公交不方便的地方。而如果到了冬天、下雨天、大風天、夏天最熱的白天等等,人們更不會選擇自行車出行,這就導致了共享單車的實際使用率非常的低。
當然,共享單車商業模式中,最賺錢的應該是押金,巨大的押金集中在一起,可以做金融來賺錢,但問題就是,這是壟斷模式下的成功商業模式,而現在多家競爭之下,押金只會越來越少,甚至有些還取消了押金,這對ofo來說,也是致命的。
林有德問道:“那我們現在該怎么做?阿里那邊現在可是站在戴維那邊,我們的話語權可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