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下頓時起了一陣嗡嗡之聲,其實業內不少人也都知道互聯網的本質,但就這樣被說出來,還是有點太不給面子了,不過周宇杰連同自己的頭條也包括在內,眾人倒也不好再說什么。
李繼文尬笑著問道:“周總,互聯網的本質就是鏈接,主打服務業似乎也沒有錯吧?”
周宇杰點點頭說道:“服務業之中也有高科技,不過如果一直只將這個方向定為最終目標,我不能說不行,但這樣的互聯網企業存在的再多,也沒有什么實際價值,真正的價值應該是創造財富,而不僅僅是從存量市場中爭奪財富。”
李繼文追問道:“那周總投資造車,是否就是表明頭條會進入實體制造業呢?”
周宇杰笑著說道:“頭條現有的業務,我們會繼續全力經營,但同時也會利用頭條的力量,來進入高科技制造領域,造車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我們也許會涉及其他制造業,也有可能不參與某些行業的制造業,但會參與研發。
這也是我要表明的一點,互聯網企業很多都是輕資產運營模式,造車或者進入制造業可能風險太大,但參與科技研發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舉個例子,在20世紀,人類歷史一共有三大工程,分別是曼哈頓原子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以及人類基因組計劃。
前面兩個都已經實現了,但最后一個卻很困難,因為人類基因組差不多有2億個,而研發團隊卻只能幾十個、最多幾百個同時研究,這種效率恐怕到了千年后也不可能完成這個項目。
但谷歌就利用高科技提出了解決方案,利用現有的數據,谷歌進行數據預測,雖然不能說100%的準確,但效率方面卻提高了數百倍,而如果這個項目真的成功了,那么生物學家就可以利用這些數據來研發出更多的抗癌藥物。
還有大家可能知道的信息,比如圍棋高手阿爾法狗,無人駕駛、AI機器人技術、VR技術等等,同樣其他美國科技公司也在走差不多的路子,連亞馬遜都在研發火箭技術。
當然,美國的互聯網公司也一樣投入大量的資源在服務業,但就比例來說,還是比不了國內的互聯網公司,至少他們是在測試如何進行技術創新,做出新的產品,而國內的企業,就是想方設法的盯著國內人的消費習慣,我只能說,這是不應該的,既然都這么有錢了,資源也足夠了,為何不進行科技領域的創新,反而還一心盯著老百姓的錢袋子呢?”
“好......”講臺下方不知道誰大叫了一聲,隨后掌聲如鳴,想都不想,肯定是不少記者以及普通的消費者了,現場的互聯網大佬估計不會這么激動。
掌聲之后,馬花藤舉起麥克風,說道:“周總說的很好,但目前國內互聯網服務業,最強大的就是頭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