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溫室效應的惡化以及極端氣候的頻繁出現,讓所有政府不得不面對以碳為核心的能源體系已經到了不得不放棄的邊緣。
然而,一種能夠取代現有人類能源體系的新能源,不可能憑空出現,在商業化普及之前,需要大量的試驗,而試驗之前需要一個最基礎的物理學理論,目前,能夠徹底解決清潔能源這個問題的,似乎只有可控核聚變,但人類目前的物理理論也只能短時間平穩控制這種能量,根本沒辦法進行商業化。
也就是在控制住核聚變的時候,如何讓它來平穩的燒水?
而在這套理論實現之前,人們也只能用最傳統的方法來發電:熱能、勢能、動能以及光能。
熱能自然不用多說,主要是火力與核電,但前者污染空氣后者有核輻射以及泄露危機,311之后,核電已經開始被逐漸拋棄。
勢能就是水電,很清潔但總量小,動能一般就是風能與波浪的能量,總量也不大,而最后一個則是光能,雖說單位面積的光能非常小,但算上大幅度面積,這個能源就是最佳的選擇。
只不過因為很多的因素,導致太陽能產業很難的普及開來,最大的麻煩就是原材料的不足,如果人類大規模采用太陽能技術,那么需求量暴漲,會導致成本上升,隨后又會抑制光伏的普及,這是一個死循環,很多國家也發現了這一點,所以不再大幅度支持,除非在技術上能夠形成顛覆性的突破,或者能夠找到一種新的低成本材料。
李繼文笑了笑說道:“周總這么大的投入,那可真是光伏行業的福音啊。”
周宇杰淡淡的說道:“高新技術的出現,總得有先行者,要不然,等著西方國家先發明出來,我們可能就會再一次被卡住脖子了。”
重生以來,周宇杰的每一次投資,每一次在業務上的擴張,都是有著很大的把握,因為這些早就有了成功的先例,甚至連電動車以及電動車充電站也是如此,掌握未來的趨勢,就可以輕松在控制整個風口,而不是只飛起來。
不過先知福利已經快結束了,就只能如正常的企業家一樣,以自己的眼光來鎖定一個賽道進行研發,輸了,可能會輸的很慘,贏了,那獲得的不僅僅是財富,還有能夠幫助人類發展的榮耀,以及青史留名。
太陽能領域的研發,就是周宇杰給自己未來定下的賽道之一,如果能夠如鋰電池取代鉛酸電池一樣,發現了一種新材料,那么全球能源的格局也會因此而改變,再次一點,想辦法降低成本也很不錯,至少能夠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為了控制風險,周宇杰不會傻的現在就大規模興建工廠,至少在前期都會以研發為主,而這屬于基礎科學的研發,很有可能長時間都沒有結果,但只是研發的話,即使輸了,也只是純粹的資金損失。
馬蕓這時突然問道:“周總,據我所知,除了成本之外,光伏發電的不穩定性也是電網不喜歡的原因。”
“對,馬總說的很對。”周宇杰笑了笑說道:“這其實與馬斯克在初期研發特斯拉碰到的問題一樣,7000個電池,如何控制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