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峰聽的都呆了:尺寸、動力、速度……這些關鍵的技術要點都考慮到了,甚至連空中受油管都已經考慮好了,這哪里還是研討,這根本就是已經確定好了方向,接下來就是項目正式立項了吧?
不對!
劉曉峰忽然想起一件事,連忙說道:“陳先生,有個事情不對啊。”
“哦?”聽劉曉峰這么說,陳耕還真有些好奇:“什么情況不對?”
“發動機啊,發動機不對,”劉曉峰說道:“陳先生,你說巴西人的這個運輸機是采用的雙發?”
“對啊,我得到的情報是這樣的,”陳耕點頭道:“這有什么不對?”
劉曉峰一拍大腿:“這就是最大的不對,中型戰術運輸機,出于可靠性方面的考慮,不應該是采用四臺發動機才合適么?”
“原來是這個,”陳耕頓時就笑了,他點點頭:“根據這么些年來各個國家傳承下來的使用習慣,使用4臺發動機確實能夠提供最大的飛行安全保證,但劉總,以C-130和安-12為代表的中型戰術運輸機為什么要采用4臺發動機?只是因為可靠性方面的因素么?”
自打陳耕開口以來沒怎么說話的王大志,默默的插了一句:“除了可靠性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當時的米蘇兩國,也找不到合用的7000KW級別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對于當時的米蘇兩國來說,不管是出于可靠性還是現實的條件,選擇4臺3000KW級別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劉曉峰下意識的想要辯駁,可張了張嘴,他又把嘴巴閉上了。
好歹也是航空工業領域的高級管理人員,劉曉峰自然很清楚在噴氣式發動機剛剛誕生的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噴氣式發動機才剛剛處于剛剛應用的階段,這東西還是一個新的不能再新的新生事物,壽命、可靠性、推力等關鍵指標都不行,尤其是發動機壽命和可靠性這倆最關鍵的指標更是凄慘,軍用噴氣式發動機的壽命通常只有三百到五百個小時,即便是米利堅也是如此,可靠性就更不用提了。
渦輪噴氣式航空發動機的壽命和可靠性如此的凄慘,那么基于噴氣式發動機衍生出來的渦輪軸發動機、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的壽命和可靠性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這么一來,作為50年代初立項的、二戰后全新一代的重型運輸機(C-130運輸機和安-12運輸機在當時剛剛提出來的時候,各項技術指標妥妥的是重型運輸機的技術指標,只是后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就淪落為中型運輸機了),C-130和安-12為了保證可靠性,再加上當時也確實沒有那么大功率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那么就像是王大志剛剛說的,退而求其次,也為了可靠性,選擇四臺發動機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但現在不同了,”王大志接著說道:“看看現在的渦扇發動機,不管是CFM的CFM56系列還是IAE國際的V2500系列,甚至我們商飛集團的‘tay’系列和RB211系列,不管是推力、可靠性、整體壽命、大修周期……這些所有的指標,哪一個不是碾壓上一代中型戰術運輸機用發動機?”
“這樣啊……”
劉曉峰仔細想了想,發現還真的是這樣,遠的不說,就說90年底中期的時候,Y-8上面搭載的那臺渦槳-6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的壽命才多長?理論數據是800個小時,實際上……
而聽說商飛集團的“tay”系列發動機的壽命已經突破5000個小時,而RB211系列發動機的壽命已經突破8000小時……
想到這,劉曉峰心中也忍不住的感慨:不能比,真的不能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