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最大的直升機是什么?
當初咬牙從法國人那里買的SA321“超黃蜂”,也就是后來的直—8直升機的原型機,“超黃蜂”的最大起飛重量是多少呢?
13噸。
也就是說,CH—54B的最大載重量幾乎就已經相當于咱們現有的最大的直升機的最大起飛重量了。
可就是這么大、性能這么強悍的飛機,陳耕竟然還不滿足?覺得性能不夠用?
不但是李建國,連一旁的陳紅軍都不知道說點什么好了。
“這次哪到哪啊,”面對兩人的勸慰,陳耕撇撇嘴:“蘇聯人連載重20噸的直升機都搞出來了。”
陳紅軍:“……”
李建國:“……”
兩人俱皆是無語:這天沒法聊了。
不知道該怎么聊這個天的李建國,很識相的轉移了話題,他低聲向陳耕問道:“陳先生,您覺得……我們有沒有引進這個直升機的技術的機會?”
“你們準備引進‘塔赫’的技術?”
“不會‘塔赫’,”李建國忙糾正道:“民用版的S—64;空中吊車的技術就行。”
陳耕知道,這算是華夏引進技術的一項光榮傳統了:但凡是被華夏給盯上的技術、成套設備,打算引進的絕對不只是成套設備本身,也不僅限于裝備的安裝、操作、維護范疇,而是連設計和制造技術一并引進,逐步實現消化、吸收和自主化、國產化率提升,最終徹底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獲得自主研制和生產能力。
這是一件好事。
但具體到S—64的身上,那就太不現實了,遠遠超出了華夏未來很多年內的工業現狀。
陳耕想了想,盡可能委婉的說道:“李先生,這個……怎么說呢,我們先不說以華夏當前的工業和科研能力能否消化‘空中吊車’的技術,也不說美國國會是否能通過這項技術轉讓,單說一點最基本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您打算怎么辦?”
“發動機和傳動機構?”
“這款直升機的三個版本,哪怕是性能最弱的民用版本:S—64,搭載的渦輪軸發動機的最大功率也能達到4050馬力,性能最強悍的CH—54B的發動機能達到4800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