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978年,國家做出了以經濟建設為核心、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定之后,大手筆的砍掉了很多軍工項目,但對于那些可以稱之為國家戰略安全基石的項目,卻從來沒有絲毫的猶豫和遲疑,反而是更加重視,比如核潛艇,比如潛射彈道導彈,比如H6的一系列改進型、比如航空航天技術……
尤其是核潛艇和潛射彈道導彈技術,更是國家最優先保障的項目。
我國從60年代就將中程潛地固體導彈技術列為國家必須掌控的戰略級技術,經過十多年的發展,1982年10月12日,第二枚中程潛射導彈的水下成功發射,讓華夏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掌握了潛射導彈技術的國家,隨后,國家又開始馬不停蹄的進行核潛艇與導彈“艇彈合一”技術的研發。
核潛艇技術和潛射導彈技術是如此,H6轟炸機項目作為優先級僅次于核潛艇、潛射導彈以及戰略彈道導彈的技術,自然也享受著超高的保障待遇,當年的H6I好不好?當然好,相比于搭載渦噴8發動機的“原版”H6,搭載了4臺“斯貝”MK512-5W渦扇發動機的H6I在航程、最大載彈量、燃油經濟性等方面幾乎是全方位的超出,之所以最終還是取消了H6I項目,關鍵的原因不是因為這個飛機不好,也不是發動機太貴,更不是買發動機需要用到外匯,而是發動機沒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款堪稱國家戰略安全基石的軍事裝備,核心子系統竟然沒掌握在自己手里,這等于被別人握住了自己的蛋蛋,這不是開玩笑么?沒這么玩的!
但現在商飛集團掌握了更先進的“tay”MK650-8C發動機的制造技術,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只要這款能夠實現自主國產,價格什么的都好說……說的透徹一點,你一年采用幾臺發動機?再貴能貴到哪兒去?這種裝備,最核心的關鍵就是四個字:自主可控!
何凱是知道當初上面是如何看重H6I的大航程的,既然發動機馬上就可以實現自主可控了,那么……
嘿嘿……
將心中的那點兒小得意小心的藏好,何凱清了清嗓子:“老徐,你回去之后寫一份文件,嗯,關于三號方案和后續升級的。”
“啊?”
徐總工一愣,隨即下意識的看向發動機廠的廠長劉偉,然后有看向何凱,意思很明確:老大,如果我們采用了商飛集團的發動機,發動機廠那邊怎么辦?畢竟發動機廠是咱們西飛的親兒子啊。
與此同時,劉偉也在緊張的注視著何凱。
由不得他不緊張啊,這可是關系到發動機廠上千號老少爺們們吃飯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