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這樣的事?!
不但是尤里·克拉夫琴科,亞歷山大·霍爾姆多羅夫也不由驚訝的望著陳耕:太驚人了,原本以為只能生產福克F100以及“tay”MK650-8C發動機的華夏商用飛機制造集團,手里居然還握著全套的英國羅爾斯·羅伊斯RB211發動機的全部技術和專利?
尤里·克拉夫琴科試探著向陳耕問道:“費爾南德斯先生,凱莉女士說的全部的技術和專利……是包括完整的生產資料的嗎?”
陳耕瞪了凱莉·希克斯一眼,似乎是在責怪她多嘴,然后回過頭來含混的對尤里·克拉夫琴科說道:“就是標準的產品引進流程。”
這樣啊……
尤里·克拉夫琴科和同事們對視了一眼,彼此都看懂了對方眼中的蠢蠢欲動。
為什么蠢蠢欲動?
這個就要從蘇聯研發航空發動機的習慣開始說起。
蘇聯航空工業和歐美航空工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工業研發思路,歐美航空工業因為軍民并重的緣故,對于發動機的壽命、首翻期等關系到經濟性的質保非常看重,認為發動機的壽命越長越好,在這種指導思路下,歐洲的航空發動機、尤其是民用航空發動機的壽命不斷增加,比如RB211,已經從剛剛研發成功時的3000小時的壽命增加到了現在的10000個小時;
而蘇聯則不同,全國為軍工服務、時刻準備著打仗、打打仗的蘇聯軍工行業,在經過精確計算后認為,在戰時,一架軍用作戰飛機最多只有幾十個小時的壽命,所以根本沒有必要研制壽命超長的戰斗機以及航空發動機,有個兩三百個小時的壽命就足夠了,想要打仗、打勝仗,關鍵是能夠在戰時大量、廉價、快速的制造。
秉著這種研發思路做出來的蘇聯軍用飛機和軍用發動機的壽命普遍不高,早期的米格—21等二代戰斗機上面使用的渦輪噴氣式發動機的壽命普遍不超過300個小時,到了以米格—29為首的、裝備RD—33雙轉子渦輪風扇發動機的時代,發動機的壽命也不超過500個小時——一直到近些年,國際形勢緩和,RD-33發動機的壽命才終于突破了800個小時。
其實不只是飛機,坦克、裝甲車等蘇聯的軍用裝備的壽命,一直都不高,蘇聯人關心的也不是這個,他們在乎的是在戰時能不能大量、快速、廉價的制造。
這種“一切為戰爭服務”的研發思想,也深深的影響著蘇聯的民用航空工業,在蘇聯的航空工業,沒有純粹的“民用航空發動機”的概念,哪怕是D—30、NK—8這樣主要裝備民用飛機的發動機,也要充分考慮到軍用的需要,所以蘇聯的“軍民通用航空發動機”雖然在設計事已經考慮到了民用的經濟性和耐久性,但壽命也不怎么高:NK—8系列的壽命從1000小時制1500小時,現在正在向2200小時的壽命爬坡。
有讀者老爺說了,千年你說了這么多,還沒有說到伊夫琴科設計局乃至整個蘇聯航空工業的驕傲:三轉子結構的D—18T大涵道比渦輪風扇發動機,那這款發動機的問題到底是什么?
其實問題和D—30、NK—8等蘇聯發展的第一代軍民通用中小涵道比渦輪風扇發動機一樣,壽命不足,或者說的直接一點,太短!
D-18T發動機的壽命是多少呢?
說出來嚇你一跳:在1987年之前,只有500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