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難怪“諒解案”會能引起干部們這么大的反響。
在此之前,雖說頑軍與八路軍面和心不和,但終歸還是表面上與八路軍合作共同抗戰。
但一旦“諒解案”達成,就意味著鬼子與頑軍就事實上停戰,于是鬼子就能騰出手來集中兵力對付八路軍,甚至頑軍到時還會明里暗里幫助鬼子封鎖絞殺八路軍。
這對八路軍而言顯然不是好事。
不過想了想,王學新又覺得這諒解案的確有達成的環境。
因此,在眾人議論紛紛時,王學新就分析道:“政委,我認為鬼子和頑軍達成這諒解案不過是權宜之計,咱們別把這事太放心上!”
“怎么說?”趙剛皺著眉頭問。
這可不算是小事,這消息傳開后已經轟動全國,很可能會將八路軍這段時間取得的勝利付之一炬從而徹底改變原本向好的抗戰形勢……小東北居然對此不屑一顧。
“政委!”王學新回答:“頑軍方面從始至終都試圖與鬼子講和,這是天下共知的,問題是鬼子一直不太愿意。”
這一點毫無疑問。
原因很簡單,坐鎮重慶指揮的那位是從鬼子那留學回來的,他很清楚鬼子軍隊的實力,當然也清楚華夏軍隊的實力。
所以從一開始他就對這場戰爭不抱希望,這也是他一直到現在還不對鬼子宣戰的原因之一。
他所有的策略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字“拖”……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因此什么“空間換時間”、“花園口決堤”,甚至是現在的“諒解案”其實都是在拖時間。
他總是寄希望于通過國際上的輿論和壓力使鬼子最終放棄侵略華夏。
這有些天真了,因為政治上有句話,叫做“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內”,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是永遠也得不到的。
但現在形勢卻有些變化。
“政委!”王學新說:“現在的情況是鬼子將兵力集中在東北準備對付毛熊,而我們又拿下了中條山威到鬼子黃河防線,于是鬼子也希望跟頑軍那邊先緩一緩……”
趙剛聽著就“哦”了一聲,然后點了點頭,說道:“有道理,這可能的確是鬼子的權宜之計!”
張大彪恨恨的罵了聲:“他娘的,這么說……還是咱們把鬼子給逼到‘諒解案’上去的?”
這話的邏輯是:八路軍要是沒有拿下中條山,鬼子也就沒那么著急,鬼子一著急……這原本簽不了的“諒解案”現在就能簽了。
李云龍兇巴巴的反對道:“那還能有啥辦法?難道咱們還放著中條山放著運城不打了?那鬼子用‘諒解案’威脅咱,咱是不是還得投降啊?”
張大彪苦著臉回答:“團長,我不是那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