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對于這事持贊賞態度,勛貴子弟嘛,該給的福利還是要給的。
如果一點福利不給,人家又怎么會愿意為國家征戰呢。
而且勛貴子弟高人一等,沒有福利怎么顯示出來。
張氏看三楊沒有反對,微微一笑,可以,這三人智商還在線。
“太皇太后,臣建議在建立一座文校,這樣兩校并立,文武分家,對大家都有好處。”
楊榮起身建議。
張氏早有預料,點頭應允。
“軍校的教材已經有人提供了,文校的教材就交給你們了。”
張氏知道輕重緩急,并沒有過分的難為人。
三楊松口氣,他們也算是有了一個交代。
于謙,真坑啊。
三楊和張輔無奈的想道。
要不是于謙搗亂,他們何至于此。
建立軍校,給勛貴子弟優先錄取的資格,那你就得給文臣一個交代。
文校也就應運而生。
文臣子弟也得擁有優先錄取的資格。
“太皇太后,于謙英勇,可坐鎮中央,如此可以節約出一部分武將,臣懇請調度,讓于謙回都城來鎮守。”
楊士奇想了一下,于謙那種愣頭青,還是放在自己身邊的好,安全。
張氏點點頭,允許。
三楊也是講究平衡的人,三個老頭并不喜歡一方勢力過于強大的情況,縱使是他們的文官體系。
反正明朝講究的是鄉黨師徒關系,和世家玩的家傳不一樣。
他們三楊倒臺之后,自己的后人真不見得成為自己所在派系的領導人。
明朝唯一想要要父死子繼派系的就是姓嚴的,最后倒了血霉。雖然不是這個原因吧。
三楊看的很清楚,故而他們想維持一種平衡,于謙那個愣頭青,簡直就是一鍋粥里混入了老鼠屎,惡心人。
如果不是于謙能力破表,又簡在帝心,他們早就讓于謙滾邊疆吃沙子去了。
當然,他們看張氏這么費勁吧啦的給于謙收拾爛攤子,一句話不提處置于謙,就知道讓于謙吃沙子不現實。
“對了,讓在中亞的軍隊和后勤,給于謙先補充一下物資裝備。”
“雖然可恨,還是讓他活的舒服點,千萬別出事。”
張氏頭疼的道。
三楊和張輔對視一眼。
可怕,這種有能力又簡在帝心的人,最是不好對付。
最重要的是,于謙這個人又足夠忠心。
“臣,告退。”
三楊和張輔退下去。
……
出了宮門,張輔擦擦額頭的汗水。
“我都不知道是該慶幸還是該失望了,有一個明白事理的領導人確實不錯。”
“但是有太考驗實力。”
張輔忍不住吐槽道。
他們算上張氏和朱祁鎮,伺候的是第五屆領導人了。
他爹跟過太祖,然后跟朱棣,之后朱高熾和朱瞻基,現在又是張氏,整整五屆。
這五屆領導人,全都不錯,雖然性格各異,特點分明,但他們都是優秀的領導人。
正是因為他們優秀,所以才考驗底下人的能力。
他們是真正的那種能者上,庸者下。
胡惟庸和李善長,兩人那么作死,可朱元璋一開始也沒有弄死兩人。
不就是能力強嗎?
………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