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楊和張輔對視一眼,一同嘆氣,他們四個是真的喜歡明朝這種環境。
五代領導人,平穩交接,就靖難的時候出了點問題,其他的時候都很平穩,沒有流血也沒有流汗,讓他們看到了大治天下的期望。
這種環境下,大家一起努力就可以了。
但是這種環境,對沒有能力的人,或者跟不上時代的人,就相當不友好了。
張輔拱拱手,率先離開,他還有好多事要做。
張氏給的教材他得先帶著老將們去學習。
學習完這些之后,他們還要給勛貴和軍方后人普及教育,普及教育后就要軍校正式開學了。
而且看張氏的意思,軍方中還得自己培養一批科研人才。
看著教材上面對武器的介紹和發展方向,他就領悟到了這種思想。
如果編寫教材的李靖知道他把前言理解出這種意思,肯定大嘴巴子抽他。
老子就是在武器篇前言隨手寫了一下。
畢竟老夫是將軍,對后勤提一點要求怎么了。
結果你個傻子竟然理解成讓你們自己去搞科研,這不是南轅北轍嗎?
張氏這里是用張輔組建軍校,另外一邊就好多了。
………
姚廣孝把組建軍校的想法和朱棣講了。
朱棣再次把我兩個兒子,一群武將都召喚到一起。
坐鎮在武將中有兩個熟悉的身影,盛庸和平安。
大家看著站在朱棣旁邊的姚廣孝,心情復雜。
這個該死的和尚,又是他在搞事。
“朕想組建軍校,從小培養軍事子弟。”
朱棣開口就是王炸,勛貴們都被嚇了一跳。
“你們自己思考一下,到底能不能行。”
朱棣瞪著他們,尤其是平安和盛庸,這兩人最難搞,
“可以,陛下的這個想法非常不錯。”
“這是目前能最快解決勛貴學識問題的辦法。”
平安平靜的開口。
平安是朱元璋的義子之一,但是是最后最小的那一批。
朱元璋的義子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身份都是朱元璋的兒子,假兒子也是兒子嘛。
朱元璋這人對知識對教育的追求是一種執念。
故而即使在亂世中,朱元璋也給這群義子們普及教育,期望他們成才,最好都是文武雙全才好。
這也是朱元璋起家的另外一股勢力。
這批義子中最出色最有名的兩個就是沐英和平安。
沐英是最早的,鎮守云南的沐家就是他創立的。
其余的義子都紛紛進入軍隊之中,把持著一個又一個官位,軍隊從上到下,都有朱元璋義子的身影。
當然,這也可以說是朱元璋義子們愿意替朱元璋出生入死的原因。
朱元璋給了他們活下去的資本,給了他們知識。
平安是朱元璋的義子,在那個時代學習過文化知識,所以在聽到朱棣講要組建軍校,第一個同意。
掃視一眼周圍的人,平安冷哼一聲,除了盛庸,其他人都不被他放在眼里,同等兵力下,除了死去的張玉和朱高煦值得看一眼,其他的都是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