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人能打,他們熱愛的也更多是整個華夏民族,他們對于國家的看法,更像是打工者和企業之間的關系。
在他們眼中,當官很簡單,出身足夠,展現自己的能力,國家領導在喜愛一些,自然就會有不錯的職位。
當官更是實現自身思想抱負的一種途徑而已。
孔子周游列國十三年,這十三年走遍當時的春秋各國,雖然沒有當幾次官,但也是在完成了讀萬卷書后,達成了行萬里路的成就。
這種情況下,他對于國家和民族的定義更加清楚。
他開始專心教學,傳播知識,也是真正的走上圣賢之路。
在孔子眼里,春秋爭霸,戰國亂戰,后世的王朝末代爭霸,都可以叫做諸夏爭霸,也就是兄弟爭霸。
當然,這也是大多數走遍春秋各國后,各個諸子的想法。
在大家眼中,當時的國家代表不了民族,而民族可以包含國家。
這就很可怕了。
在他們眼中,秦人、趙人、齊人等等,都是華夏人。
秦人的秦國,趙人的趙國,齊人的齊國。
雖然都很強,雖然都很厲害,當他們代表不了華夏民族,他們只能說是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就像一個總公司下面有很多分公司一樣,內部雖然也競爭的難分難舍,但是都不到用下三濫手段的時候。
思想境界達到了一種程度。
所以孔夫子對于后世的很多現象相當不滿意,對于一些人給他甩鍋的事他更加不爽,老子春秋都沒做過的事情,你們一個一個都做了。
你們還好意思給我甩鍋。
……
群里的眾人全都結合孔夫子的話,細數一下春秋的環境,然后再想一下后世的環境,最后理解了孔夫子說那話的原因。
說春秋的人是完全的君子之路那他們自己都不信,只是說他們因為各種環境,各種原因,把自己變的更加符合君子的形象而已。
春秋時期的讀書人普遍都代表著貴族,只要你識字讀書,達到了大家普遍認知的讀書人形象,那你就是貴族,走到那里都是。
這些讀書人走到那里都沒有尊重。
而人普遍的一個特點就是,受到尊重,物以稀為貴后,就會主動承擔責任。
比如一些讀書人會蹲在田地之間幫百姓研究種地,最早的研究水利等設施,百姓受苦為百姓申冤等等。
在他們看來,自己得到了尊重,那就相當于收到了百姓的錢,得到了百姓手中的權利,自己就要回報一些。
農家的種植,墨家改造機關術,儒家的思想引導教學等等。
這些都是例子,赤裸裸的例子。
拔一毛而利天下,其中一個意思可是該拔的時候得拔。
無為而治的根本還是在道德足夠的情況下給底層足夠的發揮空間。
這些東西都是細節。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