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虱子跳蚤,加上繁重的體力勞動,只是給這些燕京的知識青年們,上的第一節社會課,那接下來第二節課就是饑餓。
這節課的內容,就是教會他們學會忍耐饑餓,剛開始大伙還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每天本來就繁重的體力勞動,再加上晚上跳蚤虱子的騷擾,如果還吃不飽飯,大家的精神會很快崩潰。
于是剛開始一個月,大家還管吃管飽,每天早上做好一大疊煎餅或者饃饃上山,雖然勞累,但是也沒餓著,可到了月底一看米缸,發現不到三分之一了,這個時候怎么辦,大家都有點急了。
可糧食又不會從天下掉下來,一群半大的孩子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只能想辦法想省著吃了,可省著吃,也解決不了問題,都是正長身體的時候,每天餓得頭腦發昏,哪有心情干活。
來的這一個來月,鐘躍民算是真正體驗到什么叫靠天吃飯了,這里的土地貧瘠到無法形容的地步,在他印象中,一畝地再不好的收成,應該也得有幾百斤吧?
可這個地方,鐘躍民才發現自己想象力太豐富了,問了老鄉才知道,這片土地上,拿麥子來說,一畝地收獲百十來斤,已經算豐收了,大部分土地都是光禿禿的一片。
每年到了收獲季節,山坡上只見稀稀拉拉的黃麥桿,用鐮刀忙活大半天,最后還不夠幾捆麥子,老鄉們把這種播種方式叫“廣種薄收”!
因為糧食產量低,麥子幾乎成了寶貝似的主糧,到了過年過節,婚喪嫁娶,才偶爾蒸上一頓白面饃饃。。
為了生存,當地的老百姓種植的農作物也多,紅薯,洋芋,蕎麥,南瓜,玉米,小米,各種豆子等等,這些,平時大家有啥吃的,都是摻和在一起,再配上一些野菜,揉成黑糊糊的團子,能填飽肚子,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能吃的,就沒有鄉親們不敢吃的,平時大隊組織一起上工的時候,燕京這群知青們吃的都是玉米面饃饃,偶爾還有白面饃饃吃,羨慕得那些老鄉們都流口水了,而那些老鄉吃的是啥?
這也是鐘躍民第一次見到書本中曾經說過的一個詞。
他們十家里面有七家,每天吃的是“糠咽菜!”
這是一種用麥皮,和各種雜七雜八的谷糠打碎,在加上各種野菜做成團子的食物,鐘躍民曾經有幸吃了一會,那粗糙的口感,差一點把他喉嚨卡住了,他實在無法想象,現在都快七十年代了,竟然還有人吃這種食物。
這也是他第一次見識到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為了生存,他們的意志力有多么頑強不屈。
這種生活顯然不是鐘躍民想要的,生**驗一個月,也差不多了,這一個來月,鐘躍民,也算是體驗到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他又不是真正來吃苦的。
眼看糧食就要徹底消耗完了,鐘躍民決定還是得按照自己原先的計劃來,是時候,讓眾人換一種活法了。
于是這幾天,鐘躍民開始敲敲打打,忙個不停,其他知青都有些好奇,鐘躍民他這在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