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楊吩咐道: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沒有數百年持之以恒的教化,給再大的好處他們都不會跟我們一條心。記住,對待異族,給糖吃是可以的,但一定不能丟掉手中的大棒!”
“臣對此保留異議。”布政使回答:“不過臣一定會完成分內的工作,漢人移民來后,臣會按照標準組建民兵部隊。”
民兵很吃地方財政,省級大員能做這種保證已經很不錯了。
“好好干吧,把滇省當做一塊試驗田,別怕犯錯,但一定要有總結,同樣的錯誤千萬別犯第二次。”徐世楊承諾道:“若是你的辦法更適合消化類似的新領土,將來我會調你入閣。”
隨著領土面積的擴大,帝國勢力范圍已經超出自然界限,在最邊荒的地區,純粹的武力征服雖然并不困難,但實施有效統治的成本卻已經大于收益。
比如秦國,雖然是屬國間接統治,但帝國每年仍要投入不菲的人力物力財力給予支持,以免秦軍站不住腳。
這筆投入并不是小數目,只比直接統治稍微少一點而已。
但秦國方面的回饋卻很少——秦國面積很大,河中、碎葉也都是水草豐茂的地方,糧食、棉花產量都不小,但沒有鐵路的情況下,把糧食和棉花運到內地來的運輸成本實在太令人揪心了。
如果不是為了強行捆綁秦國的產業鏈,徐世楊都想在秦國就地開工廠了。
可惜不行,秦國漢人太少,那點人用來打仗、管理農場就一點都不剩了,若是開工廠,幾乎可以肯定必須利用當地人力。
工廠利用當地人力,就是給當地民族培養工業化人才,這是徐世楊絕對不能允許的!
所以秦國人只能過類似紅脖子的生活——家里有大塊土地,騎著馬,扛著槍,帶著來自蒙兀和女真的冷兵器隨從,平時監督奴隸耕種,摘棉花,戰時當兵打仗,是虔誠的儒家信徒,對其他信仰都不感冒。
雖然儒家已經被徐世楊通過查抄奉圣公府和統一天下兩次絕好的機會改的面目全非,但沒關系,他們只需要有那么個東西來信仰就可以了。
這樣的統治并不穩定,秦國面對的戰爭次數比當年華夏還在保育之中的時候也不逞多讓,幾乎是無日不戰。
戰爭需要大量耗費,秦國本身的收入不足,那就只能跟華夏這個當娘的伸手要,雖然要的不多,可那就是虧本,帝國現在的經濟條件還不錯,若是哪一天帝國的經濟出點問題,這負擔到底還承不承擔?
承擔的話哪來的錢?不承擔的話,難道要放棄秦國那幾百萬平方公里?
所以必須摸索出更好的統治辦法,控制那些當地人占絕對優勢的新領土。
也正是因為這些隱患,徐世楊允許現有的邊疆各自做些實驗,比如秦國就是高壓統治,也說不定這政策就是比別的方法更持久呢?
而大理這邊的懷柔手段也可以用,帝國現在有試錯的本錢,都試試總沒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