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雨澤打斷他,“這些特型車本來就不是走量的,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的。”
“你算算,一臺車能讓勘探隊的工作效率提高多少,能讓牧民少損失多少收入,這賬比賣車賺錢更劃算。”
正說著,亦菲打來了視頻電話,鏡頭里是軍墾城剛建成的新能源充電樁基地。
“爸,你們戰士集團的充電樁太受歡迎了,就是有個問題,牧區太分散,拉線成本太高,好多地方還是覆蓋不到。”
葉雨澤看向伊萬:“聽見了嗎?這就是第二個方向——移動充電車。”
“用燃油車做底盤,裝一套小型發電機組,能同時給五輛新能源車充電,續航里程保證在500公里以上,這樣就能跑遍牧區了。”
伊萬立刻在筆記本上記下來:“還可以加裝光伏板,白天利用太陽能發電,晚上用發電機,更省油。”
“不光是充電。”葉雨澤指著窗外遠處的棉田:
“農忙時收割機經常在田里拋錨,移動充電車還能當應急電源,給維修工具供電,甚至能帶動小型脫粒機,一機多用才好。”
接下來的三個月,戰士汽車集團的研發車間成了最熱鬧的地方。
伊萬帶著團隊幾乎住在了廠里,每天都有新的問題冒出來。
高原地區發動機供氧不足怎么辦?
零下四十度的嚴寒里,柴油會結冰怎么解決?
邊境巡邏車需要加裝哪些特殊設備?
伊萬每周都去車間蹲點,有時還會拉著葉雨澤一起去。
葉雨澤雖然不懂汽車技術,但總能從實際使用的角度提出建議:
“巡邏車的座椅得改改,戰士們在車里待十幾個小時,腰受不了,得加個可調節的腰托。”
“車頂上能不能裝個折疊的遮陽棚?夏天在戈壁灘上修車,太陽太毒了。”
有一次,一群來自伊犁的牧民特意趕到軍墾城,圍著prototype(原型車)提意見。
一個叫巴圖的老牧民摸著車門說:
“這門太窄了,我們穿的蒙古袍厚,上下車不方便。”
另一個年輕牧民則希望能在車后斗加個固定馬鞍的裝置。
“騎馬趕羊時,車能拉著馬鞍和行李,省不少力氣。”
伊萬都一一記在本子上,當天就組織團隊修改設計。
葉雨澤看著這群皮膚黝黑的牧民圍著汽車討論的樣子,突然想起自家老爺子說過的話:
“真正的好東西,是能讓人覺得方便、踏實的。”
初夏時,第一批特型車終于下線了。
十輛改裝后的“沙漠之舟”排成一排,有帶履帶的勘探車,有帶冷藏箱的牧民車,還有裝著發電機的移動充電車。楊革勇非要第一個試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