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了個“好”,心里卻清楚,這只是暫時的喘息。
那些燃油車維修店的老板不會善罷甘休,反對派也遲早會想出新的招數。
他拿起車鑰匙準備離開,路過會議室時,聽到里面還有人在爭吵——
是公關部在討論明天的發布會發言稿。
“要強調‘可持續發展’”“不行,得提‘保護傳統產業’”“還是說‘技術中立’更穩妥”。
葉風嘆了口氣,輕輕帶上了門。
做實事?或許吧。
但在這盤棋局里,實事從來都不是直線抵達的。
他得先學會在政客們的冠冕堂皇里鉆空子,在資本的棋盤上挪棋子,哪怕每一步都透著不情愿。
誰讓他既想讓新能源的車輪碾過舊時代,又不想被那些從舊時代掉下來的碎石子扎破輪胎呢?
車開出地下車庫時,天邊剛泛起魚肚白。
葉風看著后視鏡里越來越小的公司大樓,突然覺得自己像個走鋼絲的人……
左邊是新能源的懸崖,右邊是燃油車的深淵,而腳下的鋼絲,叫政治博弈。
他只能一步一步挪,哪怕每一步都得踩著些不情愿的“借口”和“妥協”。
車窗外的街燈還沒熄滅,暈黃的光打在葉風臉上,映出眼底的紅血絲。
他摸出煙盒,想抽一根,手指懸在半空又放了回去……
上個月剛在環保論壇上拍著胸脯說“戰士集團要做零碳先鋒”,轉身就抽煙,被拍到又是麻煩。
“冠冕堂皇”這四個字,最近總在他腦子里打轉。
就像北卡羅來納州那場博弈,明明是反對派借著汽修店的焦慮敲竹杠,卻非要包裝成“維護市場公平”。
他派去談判的律師回來吐槽,對方議員拍著桌子說“技術壁壘是創新的絆腳石”,可轉頭就收了傳統車企的“法律咨詢費”。
葉風當時氣得想拍桌子,可最后還是讓了步——50美元的補償金,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夠那些老汽修店買幾臺檢測設備,也夠議員們回去跟選民交差:
“看,我們為你們爭取到了利益”
他想起上周跟未來進步黨議員們的密談。自己蹺著二郎腿,慢悠悠地說:
“政治這東西,就像揉面團,得軟一陣硬一陣。大家想讓新能源法案在國會通過,就得先在俄亥俄州給加油站修幾個廁所——那些議員的老家,加油站老板都是他們的鐵桿票倉。”
說這些話在時候,葉風自己都覺得惡心,但又能有什么辦法?
充電樁建設計劃被擱置半年,換的是另一個州的補貼政策提前落地。
這就是現實。他想搞技術突破,可實施起來得看州議會臉色。
他想建電池廠,選址得遷就那些能帶來稅收優惠的“友好選區”。
甚至連新技術發布會的嘉賓名單,都得塞進幾個“對產業有貢獻”的政客——
哪怕對方連電機和發動機的區別都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