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葉柔的親自督導下,一場精心策劃、多管齊下的“人心工程”迅速啟動,目標直指塔國底層民眾和搖擺不定的地方勢力。
楊大提出的“邊境民間互助”計劃,在得到葉雨澤的首肯后,迅速從一個試探性的小動作,升級為一項系統性的戰略行動。
聯盟不再僅限于士兵間以物易物的小打小鬧,而是由楊大牽頭,組建了專業的“邊境貿易與援助小組”。
小組以中立商人的名義,在雙方邊境的“灰色地帶”建立了幾個固定的物資交換點。
來自索馬聯盟的糧食、藥品、廉價的服裝、文具、太陽能燈等生活必需品,潮水般涌入塔國一側的邊境村鎮。
這些物資對于長期被封鎖、生活困苦的塔國邊民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
交換的代價極低,往往只需要一些當地的土特產,或者甚至只是“信息”。
哈吉和萊瓦這樣的基層士兵,經過簡單培訓,成了第一批“宣傳員”。
他們不再僅僅交換咖啡豆,而是會和塔國士兵、邊民聊天,講述索馬聯盟轄區內的生活。
孩子們有學上,村民們能用上干凈的電和水,生了病有診所可以看……
這些樸實無華的描述,比任何宣傳冊都更有力量。
同時,聯盟派出精干的醫療小隊,以“國際志愿者”的名義,進入塔國邊境地區開展義診。
藥品由聯盟提供,治療免費。許多塔國民眾一輩子都沒見過正規醫生,索馬聯盟醫生的到來,治愈的不僅是身體的疾病,更是在他們心中播下了好感的種子。
葉眉負責的easu(東非穩定單元)信息部門開足馬力。
他們利用癱瘓的塔國官方媒體渠道空窗期,通過便攜式收音機廣播、偷偷散發的傳單、以及難以被完全屏蔽的網絡信息流,向塔國腹地傳遞信息。
廣播內容精心設計:既有對塔國政府腐敗無能的揭露(證據來自楊大從邊境交易中獲取的情報,以及葉柔早已布局的情報網),更有對索馬聯盟政策的正面宣傳。
重點突出聯盟的“共享發展”理念:
“我們不是來征服的,我們是來共同發展的。”
宣傳中大量使用塔國地方語言,講述普通人在聯盟治理下改善生活的真實故事,極具親和力。
葉眉還巧妙地利用了塔國內的民族和部落矛盾。
塔國執政派主要代表少數族裔的利益,對多數族裔進行壓迫。
聯盟的宣傳有針對性地向這些被壓迫的族裔傾斜,承諾在聯盟框架內,所有族裔平等,文化傳統將得到尊重,經濟機會均等。
對于塔國邊境地區有影響力的部落長老和地方豪強,葉柔采取了“拉攏”與“威懾”相結合的策略。
通過楊大的商業網絡,聯盟向這些勢力提供經濟好處,如優先貿易權、發展項目合作等,換取他們的中立甚至支持。
同時,楊三的軍隊在邊境陳列,明確傳遞一個信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更重要的是,聯盟將最早主動投誠或被動占領的幾個塔國邊境城鎮,打造成了“樣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