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指示葉眉,加大對邊境地區的經濟扶持力度,在確保安全的區域,加快道路、市場、診所的建設,為當地青年提供更多加入工程隊或邊境安全部隊的機會,用實實在在的利益爭取民心。
萊瓦的表兄馬利克,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入了一支由聯盟資助的“邊境地區基建護衛隊”,既參與修路,也接受軍事訓練,負責保護建設成果。
他覺得自己找到了比單純打工更有意義的事情,既能賺錢養家,也能保衛家鄉的安寧。
與此同時,在共和國廣袤的內陸地區,另一場無聲的“戰役”也在進行——教育的普及。
艾莎所在的學校很快換上了新的玻璃窗,聯盟派來的心理輔導員還專門為孩子們上了一課,告訴他們不要害怕,知識的光芒能夠驅散一切黑暗。
新編寫的課本中,開始出現“東非共和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守護者與我們的國家”等內容,潛移默化地構建著新一代的國家認同。
許多像艾莎一樣的孩子,在明亮的教室里,如饑似渴地吸收著知識,他們的世界觀,正在悄然發生著不同于他們父輩的改變。
就在東非共和國應對內外挑戰之際,葉眉長期經營的外交戰線,終于傳來了一些令人振奮的消息。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以及兄弟集團在全球商業網絡的暗中斡旋,東非共和國成功與一個位于南大陸、同樣長期受到米國及其盟友戰略擠壓的地區性大國——“南里奧格蘭德聯邦”,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
南里奧格蘭德聯邦看中了東非共和國穩定的礦產資源供應(在聯盟整合后,資源輸出更有效率)和潛在的市場,同時也希望在印度洋沿岸找到一個戰略支點,以分散自身的地緣政治壓力。
雙方一拍即合,宣布互設大使館,并簽署了一系列涵蓋礦產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技術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更重要的是,南里奧格蘭德聯邦同意在雙邊貿易中,嘗試使用本幣(包括easu)進行結算,這為easu打破金融封鎖打開了一個寶貴的缺口。
消息傳來,共和國高層精神為之一振。這證明,米國的鐵幕并非無縫可鉆,國際社會仍有愿意基于自身利益與東非共和國交往的力量。
葉柔在慶祝這一外交突破的小型宴會上,對葉眉和核心團隊成員說:
“看,這就是我們堅持要走共和國道路,堅持要融入國際體系的原因之一。”
“一個‘聯盟’的稱號,可能還不足以讓一個地區大國與我們正式建交。而一個‘共和國’,哪怕還帶著‘守護者’的獨特印記,也在法理和形式上更容易被接受。”
她進一步強調:“南里奧格蘭德是我們的第一個重要伙伴,但絕不會是最后一個。我們要讓世界看到,東非共和國不是麻煩的制造者,而是發展的機遇,是穩定的力量。”
與此同時,在共和國的基層,一些更深層次的變化也在孕育。
在瓦薩鎮,老卡布在聯盟農技員的指導下,使用新種子和化肥種植的玉米獲得了豐收,產量比往年翻了一番還多。
他不僅還清了之前的欠款,還有了盈余。
他第一次主動跑到鎮上的聯盟農業合作社,詢問如何將多余的糧食賣到更遠的地方,甚至開始打聽有沒有更適合旱地種植的經濟作物。
小商販阿依莎不再滿足于擺攤,她用攢下的easu,租下了一個小門面,開起了鎮上第一家專門銷售太陽能產品和東方調料的商店,還雇傭了一個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