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分開攔截的,雖然能將其中一隊盡數殲滅,但另外兩隊就會毫無顧忌的飛往目標……這是兵家大忌,至少也要有幾架飛機去騷擾他們使敵人緊張、慌亂,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他們出錯,只有這樣才可以將敵人的戰斗力降到最低。
事實證明尼爾斯上校是正確的,因為有相當一部份“伊爾2”攻擊機在德軍戰機的騷擾下匆忙將火箭彈發射出去,雖然他們是有經驗的算得上優秀的飛行員。
這種感覺只有真正駕駛“伊爾2”攻擊機的飛行員才能體會:德軍戰機一架接著一架的將己方戰機擊落,就像點名似的,沒有人知道下一個會不會就是自己。而他們只需要將火箭彈發射完就可以掉頭逃離這片區域,甚至還沒人能譴責什么……因為在黑夜中誰也不知道誰是亂打的誰不是亂打的,火箭彈上沒寫名字,就算寫了名字也會因為爆炸煙消云散,誰也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飛行員沒有瞄準。
于是,只需要向上級報告一聲:“我已經瞄準!”然后“嗖嗖嗖”的將火箭彈打出去……掉轉機頭走人,就安全了。
他們甚至不需要返回基地才“安全”,只要一調轉機頭,德軍戰機就不會以其為目標,傻瓜都知道應該攔截那些還沒發射完火箭彈的飛機。
于是,有許多火箭彈實際上是狠狠的砸在了蘇空降兵的陣地上。
不過這都是后話。
負責指揮“伊爾2”機群的加夫里爾少校遠遠看到幾架戰機的身影從星空上掠過,于是就下令:“注意,敵機攔截!敵機攔截!機槍手做好戰斗準備!”
機槍手馬上就緊張起來。
就像之前所說的,“伊爾2”攻擊機的好處就是有一定的空戰能力,尤其是后座有一挺槍口朝后的機槍,可以直接朝尾隨其后的敵機射擊。
這一點在夜戰中尤其有用,因為夜戰往往就意味著兩機的距離更近、速度更慢。
但德軍戰機個個都是老手,他們很清楚蘇軍這些戰機的性能,所以他們不會一板一眼的跟在目標的身后,而是稍稍壓低機頭躲在目標機尾的下方……那里是后座機槍手的射擊死角,除非機槍手能壓低槍口將自己飛機的尾翼打斷,否則即便能看到下方有飛機也毫無辦法。
接著,德軍戰機再稍稍抬起機頭,“噠噠噠”一串子彈就飛射向后座機槍手……這是擊落“伊爾2”攻擊機的標準步驟,先擊斃后座機槍手,然后速度慢、機動性差的“伊爾2”就成了一只待宰的羔羊。
于是戰場馬上就沸騰起來,馬達聲和機槍聲不絕于耳,時不時就有幾架“伊爾2”被打著甚至發生爆炸,火光照亮了漆黑的夜空。
德軍飛行員甚至還有意識的先擊落高處的目標,等目標著了火之后就照亮下方目標,這使他們能更快速的發起另一次進攻。
“穩住!”加夫里爾少校在步話機里叫道:“保持航線!不許躲避,重復,不許躲避!”
他們的確不能躲避,因為要知道自己的高度,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從火光計算出目標方位……也就是說,他們其實就是靶機。